一、为何学:文言文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库演讲人
为何学:文言文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库01学什么:文言文入门的“3+2”核心体系02总结:文言文是一场与古人的“双向奔赴”03目录
2025初中语文初一文言文入门课件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常听初一新生说:“文言文像‘天书’,读不懂、记不住。”但当我带学生逐字破译《论语》里“学而时习之”的温暖,在《咏雪》中感受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灵动时,那些“天书”便化作了穿越千年的对话。今天,我将以“文言文入门”为核心,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维度,为同学们搭建一座通往文言世界的阶梯。
01为何学:文言文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库
为何学:文言文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库初接触文言文,很多同学会疑惑:“现在都说普通话,学古人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这需要我们先理解文言文的本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中华文明的“密码本”。
1语言传承:现代汉语的“基因源头”现代汉语中,70%以上的成语、典故都直接源自文言文。比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未雨绸缪”出自《诗经》,“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这些熟悉的表达,其“原版”就藏在文言文中。我曾让学生做过一个小实验:用“之”“乎”“者”“也”填空,结果发现即使没学过文言文,他们也能正确补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说明文言的语言习惯早已融入我们的表达系统。
2文化传承:读懂祖先的“精神日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从《论语》的处世智慧到《世说新语》的魏晋风骨,从《山海经》的神话想象到《史记》的历史担当,都以文言文为载体。去年带学生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有个学生突然说:“原来古人也会为守时生气,和我们现在说‘放鸽子’没什么两样!”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正是文言文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看见,祖先的情感、思考与我们如此相似。
3思维提升:培养“精准表达”的能力文言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言简义丰”。比如《狼》中写狼“目似瞑,意暇甚”,仅8个字就刻画出狼假装放松、伺机而动的狡猾。这种凝练的表达,能训练我们用更少的文字传递更丰富的信息。我带学生改写过一段白话日记,原句“小明走得很慢,好像在想什么”,用文言思维提炼后变成“小明徐行,若有所思”,既保留了细节,又更有画面感。
过渡:明白了“为何学”,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学什么”——文言文入门的核心,是掌握“三大基础+两大能力”。
02学什么:文言文入门的“3+2”核心体系
学什么:文言文入门的“3+2”核心体系初一阶段的文言文学习,重点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关键是建立对文言文的基本认知框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结合教材(以统编本为例),我将其归纳为“3类基础+2项能力”。
1三类基础:字词?句式?文化常识这是文言文的“地基”,没有扎实的地基,再高的“阅读大楼”也会倾斜。
1三类基础:字词?句式?文化常识1.1文言字词:实词与虚词的“双向突破”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有实际意义的词,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咏雪》中“俄而雪骤”为例,“骤”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突然”(如“骤雨”),但在文言文中可指“急、大”(如“暴风骤雨”),这里“雪骤”即“雪下得大”。再如《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日”,本是名词“太阳”,这里活用为状语“每天”。教学建议:建立“实词笔记本”,每学一篇文言文,整理3-5个重点实词,标注本义、文中义、例句,定期复习。
虚词:包括“之”“其”“而”“以”等无实际意义但起语法作用的词,重点掌握常见虚词的“固定用法”。以“之”为例,《论语》“学而时习之”中是代词“它(知识)”,“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是代词“他(元方)”,“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中是助词“的”。我常让学生用“替换法”辨析:如果“之”能替换成“的”,就是助词;能替换成“它/他/她”,就是代词。
1三类基础:字词?句式?文化常识1.2文言句式:理解古人的“说话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差异主要体现在“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三类。
?倒装句:最常见的是“宾语前置”(如《论语》“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和“状语后置”(如《狼》“投以骨”=“以骨投之”)。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省略主语、宾语,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省略主语,“(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省略主语。
?判断句:多用“……者,……也”(如《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虽未明说,但“期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