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讲学案第二十一单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文件大小:117.14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2.2万字
文档摘要

第二十一单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

主要内容

高考示例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

家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2017江苏单科,24B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甘地、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

分析解读本单元与必修内容联系非常密切。

命题规律:(1)近几年高考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大量考查教材之外的历史人物,这种考查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学以致用的理念。(2)选考试题分值一般较低,因此涉及本单元内容的非选择题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趋势。(3)从考查重点看,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华盛顿)、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等)、杰出的科学家(牛顿等)的考查较多。

备考建议:(1)注意与必修部分相联系,尤其是人物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等相关知识,分析历史人物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2)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学会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

五年高考

考点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1.(2017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2017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3.(2017课标Ⅲ,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