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中所记“度索寻撞之桥”,大抵即指溜索。
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知识链接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关于马帮和溜索
积累字词读准字音鬃(zōnɡ)脑髓(suǐ)一睹(dǔ)滇西(diān)驮子(duò)锱铢(zīzhū)黏汗(nián)盘桓(huán)顷刻(qǐnɡ)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ɡ)
小说内容概括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我”跟随马帮一起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
小说人物塑造——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合作交流文中有不少描写怒江大峡谷以及“我”、鹰、牛、马的语句,各找出一例,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这些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最后形成总的结论。
课文通过叙述和描写怒江大峡谷的险境,以及“我”、牛、马、鹰和在溜索时的不同表现,用环境和鹰正衬、用“我”、牛、马、反衬出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沉着冷静、勇敢刚毅的硬汉形象。
小说之叙事特点
《溜索》处处通过叙述者“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阅读相关语段,探究小说隐藏“我”的叙述效果。1、营造客观冷静氛围隐藏“我”能让读者感觉故事是自行展开的,没有受到叙述者主观情绪过多干扰。如描写马帮过溜索的过程,仅客观呈现马帮汉子的动作、神态等,使紧张刺激的场景更真实,增强故事可信度。2、聚焦核心人物与事件隐藏“我”使文本能更集中地展现马帮汉子等人物形象和过溜索这一核心事件。3、使读者更有代入感缺少“我”的主观介入,读者能更好地置身于故事中。比如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感受过溜索时的恐惧与紧张。
笔记小说探究
笔记小说特点探究角度《狼》《咏雪》《卖油翁》《溜索》篇幅短小选材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特点故事简单,但有波折,主要围绕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展开刻画人物的手法用寥寥几笔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特点小结笔记体小说通常篇幅短小,多为奇人异事、凡人俗事,情节大多较简单,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善用白描、对比手法,简略地描写人物。短小短小短小谢太傅与晚辈在大雪天咏雪的故事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我”跟随马帮一起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故事故事以谢太傅与胡儿、谢道韫的问答展开,情节简单先写陈瑶只射箭,再写卖油翁酌油说理,情节简单故事以准备过怒江、溜索过怒江,顺利渡过展开,情节简单寥寥几笔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寥寥几笔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寥寥几笔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
作者写作意图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溜索和马帮都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遥远的故事呢?
资料补充【材料一】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经历“文革”。1968年,下放山西插队。1979年回北京。199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溜索》是其中的一篇小说。【材料二】“我知道什么是底线。无非是,如果现在天下又乱了,我又回去种地去,不就是这样吗?没有什么可怕的。而我是有受得了的苦,有享得了的福。”(阿城)
资料补充【材料三】自明代以来,随着大量内地汉族移民进入云南,云南的商品生产迅速发展,人口也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各类消费也同步增长,促进了骡马运输的迅猛增长,以驮运货物为主的马都商队应运而生。马帮汉子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卓绝的抗争,翻越千山万水,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往来供需各地。他们抛妻别子,风餐露宿,逾年不归,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条条山道,终于汇成了各地间相互沟通的动脉。1999年,云南最后一支马帮解散,一个马帮的时代就此结束。——(《云南信息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