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化学实验现象与解释试题
一、实验现象描述与解释
要求:根据实验现象,选择正确的解释,并将选项编号填入括号内。
1.将少量锌粒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A.锌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B.锌与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锌。
C.锌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
D.锌与硫酸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硫酸锌。
2.在实验中,将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盐酸中,观察到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A.氧化铜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B.氧化铜与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C.氧化铜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D.氧化铜与盐酸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二、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要求: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正确的用途,并将选项编号填入括号内。
1.氢氧化钠(NaOH)具有以下性质:
A.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B.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
C.难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D.难溶于水,溶液呈酸性。
请选择氢氧化钠的正确用途:
A.制备肥皂
B.中和酸
C.制备漂白剂
D.制备化肥
2.二氧化硫(SO2)具有以下性质:
A.有毒,有刺激性气味。
B.无毒,无刺激性气味。
C.有毒,无刺激性气味。
D.无毒,有刺激性气味。
请选择二氧化硫的正确用途:
A.制备硫酸
B.制备漂白剂
C.制备肥料
D.制备农药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要求: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将配平后的系数填入括号内。
1.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氯化铁(FeCl3)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Fe(OH)3)和氯化钠(NaCl)。
2.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碳酸钙(CaCO3)与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四、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要求:根据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关系,选择正确的选项,并将选项编号填入括号内。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氢氧化钠(NaOH)
B.碳酸钠(Na2CO3)
C.氯化氢(HCl)
D.氢氧化钙(Ca(OH)2)
2.下列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2H2+O2→2H2O
B.Fe+CuSO4→FeSO4+Cu
C.CaCO3→CaO+CO2
D.2KClO3→2KCl+3O2
3.下列物质中,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制得氧气的是:
A.硫酸铜(CuSO4)
B.氯酸钾(KClO3)
C.氢氧化钠(NaOH)
D.碳酸钙(CaCO3)
五、化学用语的理解与应用
要求:根据化学用语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解释,并将选项编号填入括号内。
1.“2H”表示:
A.两个氢原子
B.一个氢分子
C.两个氢离子
D.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克
2.在离子方程式中,“+2”表示:
A.该离子的电荷数为2
B.该离子的质量为2
C.该离子的体积为2
D.该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
3.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原子的是:
A.H2
B.H
C.H+
D.OH-
六、实验设计与评价
要求: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实验目的:测定某溶液中氢氧化钠(NaOH)的浓度。
实验条件:已知溶液的体积为50.0mL,滴定过程中消耗了20.0mL的0.1000mol/L的盐酸(HCl)。
实验方案设计:
(1)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2)简要描述滴定操作步骤;
(3)计算氢氧化钠的浓度。
实验结果评价:
(1)判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实验现象描述与解释
1.A
解析:锌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
2.A
解析:氧化铜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溶液呈蓝色。
二、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1.A
解析: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常用于制备肥皂。
2.A
解析: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可用于制备硫酸。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1.FeCl3+3NaOH→Fe(OH)3↓+3NaCl
解析: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后系数为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