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荀子文化知识笔试考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含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41.58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6-30
总字数:约1.21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礼仪风俗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荀子文化知识笔试考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含含答案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第1卷

一.参考题库(共100题)

1.“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中“参”的含义是()。

A、参见

B、参加

C、检验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假”的意思为()

A、假设

B、假如

C、凭借

3.有一首盛赞兰陵特产的唐诗,这首诗是谁写的?你能背诵吗?

4.()是荀子的一个中心思想,也是不同于其他各家的进步思想。

A、否定相人之术

B、有关礼义的必要性与方法

C、法后王

5.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循道而不贰,()。

A、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贫;则天不能祸

B、则天不能贫;则天不能祸;则天不能病

C、则天不能贫;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祸

6.李斯对秦统一中国所作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7.张仓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8.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所提出的“奸心”指()。

A、劳力而不当民务

B、劳知而不律先王

C、劳辩而不顺礼义

9.“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应该翻译为()。

A、礼法,是用以正身的;老师,是为了正确解释礼法的

B、礼貌,是用以正身的;老师,是为了正确解释礼法的

C、礼法,是用以正身的;老师,是为了正确解释礼貌的

10.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所以,人们必须以“虚壹而静”的方法去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和治国之道,以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这样,就能“明参日月”而不会再被蒙蔽了。请解释“虚壹而静”的正确含义。

11.《荀子》“君道篇”中说“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请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12.谭嗣同,梁启超为何断言二千年之学荀学,二千年之政秦政?

13.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的下句是怎么说的?

14.荀子生活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时代?()

A、春秋

B、战国

C、秦

D、汉

15.“君子常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中“义”的含义是()。

A、意义

B、含义

C、议论

16.燕王哙听从了荀子的劝告吗?燕王哙不听荀子劝告最终导致了什么?

17.《劝学篇》旨在谈论()的重要性。

A、为学

B、为政

C、为名

18.“自仲尼之后,孰为后圣?唯孙卿(即荀子)足以称是。”是谁这样评价荀子的?

19.荀子两度担任兰陵县令,首任兰陵县令遭谗被罢县令后,荀子为何又被再次启用、再度担任兰陵县令?

20.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提出“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其中“三奸”是指()。

A、奸事、奸民、奸说

B、奸事、奸心、奸民

C、奸事、奸心、奸说

21.为什么说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之先觉?他最突出的表现理念是什么?

22.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治国理论,同我国践行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理论最相接近?

23.“请布基,慎听之: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中“苟”的含义是()。

A、假如

B、争取

C、苟且

24.《诗》曰:“介人维藩,大师为垣。”中“大师”的含义是()。

A、官吏

B、君王

C、民众

25.请说出《荀子》32篇各篇的篇名。

26.荀子离齐适楚后,齐湣王称“东帝”没有?齐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27.荀子在《王霸篇》中提出的治国方略是()。

A、义立、信立、权谋立

B、义立、功立、权谋立

C、位立、信立、权谋立

28.荀子认为儒者修养身心之法和提高品德修养之术以及最终所要达到之境界的根本一点是遵循()。

A、为学

B、礼义

C、为政

29.荀子是什么时候到燕国的?他为何要到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