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第一章色彩构成的概述;CONTENTS;1;构成是中国汉语里的词汇,意思是形成、造成等。构成,就行为意义来讲,是人对物质形态能动地改造、加工或组合,赋予其实用的功能、审美或研究的价值。构成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入手,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构成的目的在于创造艺术或设计上所需的有趣形态,在于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指定的空间之中。构成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前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与观念传导。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主要包括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即三大构成。;;图1-1至上主义创作/马列维奇图1-2亚威农少女/毕加索;图1-3百老汇爵士乐/蒙德里安图1-4弹琴的人/马蒂斯;色彩构成(interactionof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2;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懂得运用色彩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黄、黑和褐色矿物质颜料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来装饰洞穴。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人类已经懂得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烧制出呈现赭红、黑、白的彩陶。在色彩的应用史上,装饰功能先于再现功能而出现。在古代中国、埃及、希腊,颜料多用在家具、建筑、服装、雕像等的装饰上。;尽管人类的色彩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独立意义上的科学色彩学研究却晚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而到近代才开始。这是因为色彩学的研究须以光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表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图1-5)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新印象派修拉(图1-6)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为基本语汇的“点彩画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印象主义出现后,色彩并置对比、互补色等问题,促使理论家、艺术家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色彩产生、原理及应用的规律。
;图1-5莫奈作品;色彩构成这个概念是在包豪斯设计学院色彩基础课程及其教学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被?认为世界上最早奠定较为完善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学校,而这种位置的确立是与三位艺术家康定斯基、克利与伊顿等人的杰出贡献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其教学体系目的在于:一是理性地研究色彩本身各项性质,二是感性地开发色彩构成表达。特别是伊顿的色彩视觉课程,对当今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康定斯基在色彩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将三原色引入绘画教学体系,从完全抽象的色彩理论研究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绘画与音乐的对比形式。同时强调各种形态之间的依存和融会贯通关系,注重以科学为研究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追求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上更多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伊顿的基础课其实是一个洗脑的课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入学以前所有的视觉习惯全部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甚至是宗教的理性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他坚信色彩是理性的,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够揭示色彩本来的面貌,学生必须首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才可以进行色彩的自由表现。伊顿同时强调训练学生对于自然的敏锐观察能力,对于不同的自然材料,质感不同、表现也应该不同。后来,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发展为独立的《色彩构成》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被大多数艺术学院所采用。;色彩构成的基本内容:第一,着重论述色彩构成的原理,即光与色彩,光与视觉、物体色,光与色的混合的互相关系以及相关的物理及化学原理,介绍色彩的体系及色立体的特点、用途;第二,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变调、主调及各种调和推移;第三,重点探讨色彩的生理与心理、讨论人对色彩的视觉效应,视知觉的多种表现,色彩的性格、联想、嗜好;第四,色彩在现实生活中的采集与重构。;第三节色彩构成教学方法
1.色彩理论的学习
要学好色彩构成,必须对色彩理论体系进行完整的学习和了解,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的学习本就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