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发展杂志社招聘笔试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导致多人死亡的,可以以()数额来确定死亡赔偿金,这表明“同命不同价”的现象将得到改善。
A.不同
B.双倍
C.三倍
D.相同
【答案】:D
【解析】《民法典》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改变此前存在的“同命不同价”现象,使得在同一侵权事件中不幸遇难的多人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赔偿。所以该题应选择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2、政府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对部分农产品规定了保护价格。为实施该价格政策,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取消农业税
B.对城镇居民实施粮食配给制
C.当市场上出现农产品过剩时进行收购
D.扩大农民家电消费
【答案】:C
【解析】政府规定保护价格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保护价格即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一般会高于均衡价格。这会导致该产品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出现过剩现象。取消农业税主要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但它并非是实施保护价格政策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对城镇居民实施粮食配给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与实施保护价格政策并无直接关联,而且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符。当市场上出现农产品过剩时进行收购,能够有效解决因保护价格导致的农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下跌,从而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这是实施保护价格政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扩大农民家电消费主要是为了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和实施农业产品保护价格政策没有直接的联系。综上,正确做法是当市场上出现农产品过剩时进行收购。
3、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
A.正比;反比
B.反比;正比
C.正比;正比
D.反比;零相关
【答案】:A
【解析】货币流通规律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待售商品数量乘以商品价格水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越快,意味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的次数越多,那么为实现一定的商品价格总额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4、某高校外语教研室新招进五位外语老师,每位老师只教授一门外语。并且满足以下条件:①如果小钱教德语,那么小孙不教俄语。②或者小李教德语,或者小钱教德语。③如果小孙不教俄语,那么小赵不教法语。④或者小赵教法语,或者小周不教英语。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得出“小李教德语”的结论?()
A.小孙不教俄语
B.小钱教德语
C.小周教英语
D.小赵不教法语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假设小周教英语,依据④可知,小赵会教法语;按照③来看,小孙会教俄语;从①能够知道,小钱不教德语;根据②可得,小李教德语。也就是说,以“小周教英语”这个前提,能够得出“小李教德语”这个结论。
5、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
A.狂躁阶段
B.抑郁阶段
C.无望阶段
D.力竭阶段
【答案】:D
【解析】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含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力竭阶段。惊恐阶段是个体刚意识到压力存在时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接着进入抗拒阶段,个体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应对压力,以恢复自身平衡。若压力持续存在且个体无法有效应对,就会进入力竭阶段,此时个体的身心资源被过度消耗,难以继续维持应对压力的状态,可能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功能下降等情况。而狂躁阶段、抑郁阶段、无望阶段并非个人承受心理压力过程的标准阶段。
6、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目标
B.总量平衡目标
C.结构优化目标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标
【答案】:D
【解析】宏观经济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标体现了这一宗旨,它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其他目标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7、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普查短表涵盖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由()住户(不包含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填报。
A.一半
B.全部
C.一部分
D.大部分
【答案】:B
【解析】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普查短表涵盖了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所以需要全部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的住户进行填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