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自主互动,赏评结合.docx
文件大小:14.1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5
总字数:约3.86千字
文档摘要

自主互动,赏评结合

【摘要】习作的评价总是不能跳出“教师忙得焦头烂额(精批细改),学生轻松看分了事”的怪圈,常规的习作批改已暴露出教师“高耗”、学生“低能”的问题。本文阐述的“自主互动,赏评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习作评价自主互动赏评结合

习作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多年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而习作批改又是当前语文教师最感头痛的问题,常规的习作批改已暴露出教师“高耗”、学生“低能”的问题。怎样才能走出“教师忙得焦头烂额(精批细改),学生轻松看分了事”的怪圈呢?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使用赞赏式评语评价习作,努力探索新的习作评价方式。

一、习作评价现状——乱花渐欲迷人眼

小学生刚开始习作,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特别关注教师对习作的评价。从评价中他们或得到鼓励而充满自信,或找到不足而重拾信心。因此,科学性的评价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而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模式是“学生习作,老师批改”,习作评价起点高、达标难,评价模式单一。教师总是过高地看重习作内容的思想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其对习作的兴趣。显然,这种“我教你写,你写我改”的单方面注入式习作评价,背离了习作教学规律,也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传统的评价活动中,教师是“法官”、是“权威”,从每学期八篇的练习习作,到每周至少一篇的练笔,均由教师一人批阅、评价。这就容易造成因工作量大而批改不细致的缺陷,久而久之,还会形成评价体系中的“晕轮效应”,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和不切实际的评价。笔者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太高,在习作评价环节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这与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背道而驰。

二、评价改革依据——课标现状记心间

(一)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

平。”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二)学生语文及习作水平现状

据了解,目前每个班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力很一般,一写习作就犯愁,怕习作。喻旭初先生在其撰写的《在兴趣和积累中学语文》一文中提道:最近四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平均分有三年不及格,及格的那年也就96分多一点,其余三年都没有超过93分。高考作文平均分始终在45~46分之间,相当于百分制的

65分左右。学了12年的语文,竟是这样一个结果,真令人心痛!笔者认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性问题。

三、评价改革策略——“八目尚赏”扣心扉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及个人教学实践,笔者着重谈一谈“接力日记”及“主题作文”的评价改革。

(一)接力日记

过去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学生的日记内容空洞单调、抄袭照搬、套话假话、胡编乱造等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笔者尝试让学生写接力日记,相信许多语文教师也是这样做的。

接力日记合并了小练笔、读书笔记和日记,内容可以是自由日记、好书推荐、话题日记等。那么,如何对“接力日记”进行评价呢?

1.科学分组,有利竞争

在评改学生日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学校、班级及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人和事写得真实生动、感情真挚。于是,笔者让全班同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新鲜事。笔者把全班学生按习作水平分成5~6个小组,每组7~8人

(每组高中低习作水平的学生均有,分别编号:1、2、3、4、5……),力求小组间水平相当,这有利于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展开组间竞争。其中1号学生担任小组长(也可轮流担任),每个小组成员共同拥有一本日记本,每天由一名组员撰写,次日传给下一名组员。如此周而复始,周末轮流保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循环顺序。

2.写前评改,取长补短

笔者要求每名学生在写日记前,一定要先认真读一读前面同学写的日记,然后就语言、书写格式、创新性、真实性等对前面同学写的日记进行得星指数的评价。

日记传到自己手上的同学,还得把日记交给家长看,由家长对感兴趣的部分作点评。同时,家长也能从班级成长日记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还能发現自己孩子在习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