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资料REPORTING
目录防灾减灾日背景与意义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分析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应用公众参与意识培养及实践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经验分享
PART01防灾减灾日背景与意义REPORTINGWENKUDESIGN
为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提醒国民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自2009年起,定于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至今已历经15个年头,期间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设立背景及历史沿革历史沿革设立背景
通过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推广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目的防灾减灾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助于推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减少灾害损失和影响。重要意义宣传目的和重要意义
国内关注程度全国防灾减灾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公益性宣传活动之一,得到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影响中国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做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为推动全球防灾减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自然灾害挑战。国内外关注程度及影响
PART02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分析REPORTINGWENKUDESIGN
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等,具有突发性强、影响面广、破坏力大等特点。气象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且往往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地质灾害包括病虫害、鼠害、草害等,对农业、林业、牧业等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生物灾害自然灾害种类与特点
123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2010年舟曲泥石流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个省份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巨大。2016年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近年重大自然灾害回顾
面临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增强,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财富聚集度提高,灾害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不断增大。应对策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自然灾害挑战。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PART03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REPORTINGWENKUDESIGN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01该法规定了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体制、机制和措施,明确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02规划提出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相关政策文件03国家层面还出台了一系列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等,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层面政策法规解读
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介绍制定实施细则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防灾减灾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成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或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企事业单位应建立防灾减灾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防灾减灾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企事业单位防灾减灾责任制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防灾减灾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水平。加强员工培训企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应急演练企事业单位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政策法规和预警信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企事业单位参与机制探讨
PART04科技创新在防灾减灾中应用REPORTINGWENKUDESIGN
03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采用遥感监测、地面年度变形量大于5毫米的沉降严重区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和预警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01气象监测技术利用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手段,实现对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警。02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地震台网建设、地震前兆观测等手段,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预警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