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工业互联网基础 课程标准.docx
文件大小:73.65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7-01
总字数:约1.28万字
文档摘要

PAGE12

《工业互联网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工业互联网基础

适用专业

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R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考核方式

R考试£考查

£考证£调研

开课学期

二年级一学期

版本

2025.05

制定人

制定日期

2025年5月

批准人

批准日期

2025年5月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工业互联网基础》课程是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以及传感器应用技术等基础知识后,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本门课程主要面向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岗位,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互联网的理论知识,明确其在工业领域中的作用、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其具有工业互联网网络分析、网络安全风险识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为后续工业数据采集技术与应用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开设于第2学期。

三、课程要求与目标

(一)课程要求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主要以“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引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设计理念,将工业互联网领域中的关键知识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通过讲解工业互联网起源、发展及各层级内容,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对工业互联网全面且系统的认知框架。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工业网络问题、识别网络安全风险、基础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操作技能,不断加强其职业素养和道德理念。

通过岗位调研,与校内外行业专家充分研讨分析,确定了课程的职业岗位指向是工业互联网相关岗位,并对岗位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工业互联网概述”、“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工业互联网APP”“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发展展望”等6个模块作为课程的教学章节。课程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工业互联网的起源、概念和体系架构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工业互联网的初步认知。随后过渡到网络通讯协议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概述,引导学生理解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分类、平台功能模块,并能区分工业互联网各个层级的关键技术。接着介绍工业互联网APP、工业互联网安全,使学生在理论层面深入了解应用开发技术和安全防护技术。最后,课程说明国家对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展望,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投身工业互联网事业的热情。通过全面且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其具有工业互联网网络分析、网络安全风险识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工业互联网方向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岗位职业知识与素质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以工业互联网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业互联网的作用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概念和技术原理。

2.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学习、技能提升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推进“做、学、教”合一。以培养职业态度、学习岗位知识为中心,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各个章节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思政内容。在工业互联网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介绍中,强调工业互联网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融入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变革的重要性;在工业网络分类的介绍中,通过对不同类型工业网络的介绍,融入了系统分析网络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介绍中,强调其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载体的作用,融入了需要不断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和应用价值;在工业APP的各个层级内容介绍中,通过对开发路线图的规划说明,融入了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的介绍中,强调工业互联网安全隐患的危害,融入了国家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展望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工业发展的信心,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基于岗位职业知识需求与素质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以工业互联网基础知识体系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内容。整个课程由多个学习章节组成,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知识水平的提高,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来进行,同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素养的要求。教学过程设计以“本章导读”“学习目标”“学习导图”“情景描述”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