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成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渠道和监控手段。本文引入CIPP模型,结合实践教学现状,围绕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实施执行和成果绩效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其中,环境基础主要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分析和目标定位进行评价;资源配置重点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和投入保障进行评价;实施执行主要对实践教学的类型、过程、管理进行评价;成果绩效则是对实践教学的显隐性成果进行评价。在动态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动态评价活动实施方案。
[关键词]CIPP模型;实践教学;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融合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31104838130013);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管理研究专项课题“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XGL202207);金陵科技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需求和质量双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JY202320);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NSDJG026)。
[作者简介]尹娟(1990-),女,安徽宣城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徐楠(1973-),女,河南信阳人,博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郭进(1989-),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广泛学科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1]。202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实践教学的高效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宏观层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间存在错位;微观层面,学科竞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浅层次。因此,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保障实践教学高效高质量开展的有效手段,又是落实实践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本文提出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是以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成效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借鉴CIPP评价模型的4个评价阶段所构建。这套成效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环境基础能力、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能力、实践教学实施执行能力、实践教学成果绩效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可为实践教学评价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换、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换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CIPP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1.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功能。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塑造学生成为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必经之路。实践教学是经过高校精心组织和系统规划实施的一系列的实验、实训、实习和毕设等教学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现有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模式、体系、改革等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例如,王亚平等[2]将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智能交通应用相结合,设计面向智慧交通行业需求的“一中心二融合三依托四环节”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李峰等[3]提出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要围绕“项目—课程—实践”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实施“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协同合作教学,及“案例导向、多维互动”的一流基础课程改革和“综合创新、全面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一些学者还聚焦具体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高俊枫等[4]针对传统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和相对脱节等问题,结合课程特征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参照耿玉等[5]的研究将实践类型划分为基础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实践3类。其中,基础实践指常规性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包含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教融合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科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