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题型导航】
TOC\o13\h\z\u【重难题型讲解】 1
题型1物质的构成 1
题型2分子的热运动 3
题型3分子间的作用力 7
题型4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0
【能力培优练】 11
【链接中考】 20
【重难题型讲解】
题型1物质的构成
1、物质的构成:常见物质是由大量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的直径很小,人们通常以1010m来量度分子;人们用肉眼甚至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只有电子显微镜可以让我们观察到这些微小的粒子。
★特别提醒
分子的直径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一定不是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
实验演示:取50ml的水与50ml酒精,倒入量筒中,轻轻摇晃几下,静止后观察量筒中液体体积,发现水喝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
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实际上是酒精分散到了水中,从微观的角度看,酒精分子分散到了水分子中间,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间隙。
【归纳总结】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这是因为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隙中;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时,由于分子间的间隙,总体积可能会发生变化。
【典例11】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B.秋风扫落叶
C.铁铲用久了,会变薄
D.屋檐滴水时间久了,出现“滴水穿石”现象
【答案】B
【详解】A.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与手摩擦铜像质量变小,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秋风扫落叶说明落叶受风的作用力,不能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故B符合题意;
C.铁铲用久了,由于与地面摩擦,质量变小,铁铲变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穿石”现象说明了水改变了石头的分子结构,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12】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包含物理知识,诗人闻到了香味属于现象,如图是构成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分子模型,其中是液态分子模型的是图,物质分子结构从乙图变到丙图时,分子间作用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扩散甲变大
【详解】[1]诗人闻到了香味属于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对应丙图;气态物质中,分子排列最为松散,分子运动向四面八方,对应乙图;液态物质中,分子状态介于固态物质分子与气态物质分子状态之间,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对应甲图。
[3]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有关,且分子间距越大,分子作用力越小,从乙图变化为丙图,是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间作用力变大。
跟踪训练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B.大雾中的水珠是一个个分子
C.常见物质一般由分子、原子构成 D.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km
【答案】C
【详解】A.分子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A错误;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不是分子,分子眼睛无法直接观察,故B错误;
C.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D.分子很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故D错误。
故选C。
跟踪训练2分子是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宏观世界的物质都是由粒子组成。以下粒子中: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病毒,不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1010m=0.1(填写单位符号),现在流行的新冠病毒直径约为107m。
【答案】化学病毒nm
【详解】[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分子是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病毒不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3]分子直径的尺度其数量级为
1010m=1010×109nm=0.1nm
题型2分子的热运动
1、探究实验:物质的扩散
气体扩散实验
液体扩散实验
固体扩散实验
实验
操作和现象
在透明的瓶中分别装入空气和二氧化氮,抽去玻璃板后,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
把磨的很光滑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防止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月1mm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