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六章 第1讲 课时35 土壤.docx
文件大小:828.16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7.3千字
文档摘要

课时35土壤

1.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①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种类型。

回归教材读必修第一册教材第89页图5.16“砂土、壤土和黏土”,列表比较它们在通气透水性、蓄水保肥性以及耕作适宜度方面的差异。

答案

项目

砂土

壤土

黏土

通气透水性

良好

蓄水保肥性

耕作适宜度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质地黏重,不宜耕作

③土壤剖面构造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思考土壤的不同颜色是怎么来的?

答案土壤的颜色来自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成分,如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因为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颜色越黑,土壤肥力越高。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

(2)养护

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种养结合,通过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概念辨析休耕和轮作

休耕是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轮作是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它们都是土壤养护的方法。

1.土壤形成过程

2.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包括本地风化物和外来风化物(经外力搬运、沉积),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肥力

生物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①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

②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

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

①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

②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利于积累。

③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地貌

①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②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3.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