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目标、价值还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理论、目标、价值还原;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程度。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元素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其中核心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主体传递的是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也是教学内容,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学内容被教学对象接受并转化为现实程度的评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也在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一直在路上。这种改革创新来自于时代发展的任务要求,来自于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更来自于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现存问题的迫切需求。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找准问题、分析成因、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抽象化和理论化;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三是教学内容的价值意义彰显不足。从客观层面来看,这些问题存在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为根本的,这些问题也是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过程中所提出的,因而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论、目标、价值还原,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问题、提高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还原”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恢复原状。在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既可以是把抽象理论还原为具体经验,也可以是把事物的现象还原为本质。而无论是哪种还原,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提升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成效
一、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理论还原
(一)思政课教师的“教材搬家”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抽象化、理论化
1.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上面,照本宣科和照章宣讲是抽象化、理论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学内容“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枯燥又抽象”1]“教材体系比较系统,教材语言比较抽象、比较宏观(教师)为了保持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照章宣讲,不敢有所突破创新”[2]“一些思政课教师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把教材内容直接搬到课堂上”[3]
2.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成因。思政课教材的基本依据是教材,思政课教学以教材为基本遵循。一方面,教材需要阐释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系,难以使用具像化的表述,必须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另一方面,教材面对众多教育对象,在系统阐释知识理论体系时,必然要使用共识性话语,避免个性化语言,这使得教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此外,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用非常具体的话语去阐释知识理论问题,必然要用抽象性和理论性话语
3.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的现实原因是。尽管思政课教材是抽象化、理论化的不能简单地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归因于教材。思政课教学依据思政课教材,但教材的抽象化、理论化,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照章讲授”“教材搬家”,才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出现抽象化、理论化的问题。
4.对抽象化、理论化的教材进行多样化探索和创造性工作,也即转化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中宣部和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4]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地进行“教材搬家”。教学内容要依据教材但不能照搬教材,教师要遵循教材,但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教师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教材的抽象化、理论化表述是一种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和创造性转化。尽管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初期,曾出现过照章讲授和照本宣科的现象,但随后提出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要求,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应对之策。目前还存在照本宣科导致的理论化、抽象化内容呈现,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师缺少多元化探索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或者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不愿进行探索和创造,甚至是为了规避某些风险。
(二)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需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还原
1.理论还原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