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诠释下生命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摘要]
生命存在论认为生命存在具有有机性、成长性、发展性、关系性等特征,并强调对生命本身的关注。物质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将受教育者非生命化的弊端,导致对象化思维影响教育目标的共建效果、器物化思维影响思政课堂的生发效果、片面化思维影响思政育人的整体效果、单子化思维影响教育资源的整合效果。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以“万有相通”的有机性思维共建教育目标、以成长性的动态思维设计教育过程、以发展性的系统思维选择教育方法、以关系性的生态思维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存在论;教学改革;生命成长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以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进行“培根铸魂”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生命成长本身的关怀,生命存在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提倡进行生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政课教学直面人的生命,使教育过程散发出浓浓的生命气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生命存在论及其特征
生命存在论是关于人的生命认识的一种生命哲学思想,该思想强调对人的生命本身的关注,凸显生命存在的本真性。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Heidegger)在批判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对“存在”本身遗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生命存在于此的本真性,提出“直面生命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张一兵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就是要把人们在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图景中的对象性认识一步步还原为伪构境幻象,从而指认出有意蕴的遭遇性世界;克服现代人在刻意关注存在者过程中的虚无化倾向,返回到对存在本身的关切,从而构建起其‘人的存在的存在论’。”[2]关于生命存在论,随着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学界目前公认生命存在具有4个特征,即生命存在具有有机性、成长性、发展性、关系性等特征。
生命存在的有机性不仅强调生命体自身各部分之间存在的有机统一性,也强调生命体存在与其他万物之间的有机性,因为生命体只有与万物有机统一存在中才能更好地达到自身整体发展。有机性思维特别强调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就人的生命而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是一种相依相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存在,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是寓于世界万物之中、融于自然万物一体的。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这种有机性思维的智慧反映。西方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共同存在,所以在此在的存在之领会中已经有对他人的领会。”[3]人的本真性存在就是生命向他物(他人)的敞开和显现,有情有义的人是与世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
生命存在的成长性强调生命体存在始终在发生成长和发展变化,生命存在是一个过程性存在。这种特征所表现出的成长性思维,也叫作“生命化”思维,注重对生命成长和过程的强调。《周易》曰:“生生之谓易。”成长性思维充分把握生命体万物“生”与“动”的本质特性,强调“易变”性,这是对机械的、僵死的、静止的思维的超越。对于人的生命存在而言,人的生命成长同样具有“有根性”。因为人的生命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没有人能够自主选择被“抛入”的不同环境。这种境遇性存在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有根性。海德格尔指出,“人存在于世界之中(Bing-in-the-world)”[4],没有人能够脱离其中而处于之外。
生命存在的发展性强调生命体尤其是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发展的客观内在潜质,具有自我发展的主观要求,强调生命存在的发展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自身对发展的生命自觉。这种特征表现出的发展性思维,凸显出生命本身的可塑性和进取精神。人的生命不仅如此,还具有生命发展的多维性,因为人不但具有生理上的茁壮成长的发展需要,还有心理上的健康发展需要;既有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认知基础上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的社会生命发展,也有指向未来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的精神生命发展。所以,对人的培养离不开发展性思维,不仅要有增强学生体质、维护健康心理的发展思维,还要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价值观的发展思维;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知、逻辑等智力因素培养的发展思维,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发展思维。
生命存在的关系性强调生命体的存在是一种“共在”“共生”的存在关系。由这种特征所彰显出的是生命存在所具有的交往性和生态性。这种特征对于人来说更具有独特性,因为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社会共在性和社会“交互性”,是关系性的社会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