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docx
文件大小:26.32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9.53千字
文档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是当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优化教育质量的技术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注入新动能。同时,通过教育的反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建设的影响,探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中产生的文化心理结构,易被人民群众接受,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化价值观的沃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理论资源、增进育人实效、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资源的多样性

一是扩充了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根植于人们价值观中的精神文化,例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经过历史长河检验,独属于本民族的精神文明标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指引下,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传播活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本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扩充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扩展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进入近现代后,它与外部历史环境相结合,为我国的社会转型和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更是基于新的科学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新时代的思想智慧。用焕发新时代光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程,能够提升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二是丰富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建设是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举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课程思政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科学性和历史性,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艺术设计、医学健康、天文物理、宗教法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时,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丰富理论内容,结合课程的学科领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历史事件、代表性历史人物以及文化遗产等元素融入课程内容,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二)有利于增进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高校思政的教育方法和外延影响,塑造学生的

1日认卡口副从月万法仍然是灌输法,但单一的灌输法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倦怠和逆反心理。因此,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采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物质文化基础、历史性和故事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式教学素材,教育者要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结合其背景讲故事,在历史古迹和博物馆中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更易于入脑入心。此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着力点。以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师生在每个工作日的固定时间练习太极拳、创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考试、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拓展拉力赛以及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等,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提高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使其在学思践悟中实现知行合一,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二是引领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经历各种磨难,仍然屹立不倒,成为能够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大国,这得益于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家国情怀。每个中国人都对土地、家庭、家人具有浓厚的依恋感。培养本国国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