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摘要]独立自主不仅是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中的独立自主,也包含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理解何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需要对精神涉及的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4个维度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3个方面把握独立自主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理论命题在实现价值主张、自我表达、情感立场、精神交往的独立自主等方面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使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价值自信、强化理论引领、塑造情感认同、提供公共关怀,进而通往精神上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强。
[关键词]精神;独立自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是彰显精神优势、把握精神主动、增强精神力量的前提基础。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培养和塑造个体的思想认知、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其目标、内容、方法无不体现着对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厚重关怀。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命题提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怎样的使命和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使命和作用,是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和回应的问题。
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
“精神是体现了与世界的这种差异中的同一关系的主体,它在‘他者’中找到了自己,这样,它一方面并没有与世界切割开来,也不是与世界不可区分的。”[2]独立自主既是精神所呈现的应然样态,也是其具备的一种内在能力。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精神涵盖意识、情感、思维、道德等诸多要素,由各种功能和过程相互交织而成。要在揭示精神内在结构的基础上,对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加以分析。
(一)精神的结构
“精神”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都对此进行了探讨。在哲学语境中,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它是人的本质和意识的表达,涉及对自我、意义、价值观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以及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探寻。在心理学视域中,精神被理解为个体内在的、主观体验的心理状态。它涵括知觉、思维、情感、意愿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关注影响人类行为和体验的内部因素。在社会学视域中,精神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个体态度、行为和认同的塑造,以及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在宗教学语境中,精神常与信仰、灵性和超越性有关。它指向个体与灵魂或其他超自然实体的关系,包含人类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层体验和高维探索。综合不同学科的理论观点,可以尝试将精神的结构概括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这4个维度。
第一,精神涉及情感的维度。作为人类内在体验的核心,情感与个体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它由感觉和情绪组成,既有个体经过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对事物属性的认知和察觉,也有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形成的主观评估和态度。情感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中立的,诸如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讶等人类的共同情感,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有心理学家将情感分为激活和抑制两个系统,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情感会对个体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较强的情感调节能力可以使个体更从容地应对精神压力和精神困境,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精神包含意义和价值观的维度。在哲学上,意义通常与事物的存在和目的相关联,是一种由个体和社会所赋予的深层内涵。在语言学上,意义是语词或符号中携带的信息内容及其引发的理解和互动效果。作为思维和沟通的基础,对意义的追寻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人类需要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理念和信仰体系。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所持有的关于什么是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和偏好,它形成行为的基准,指导决策和行动,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个体的价值观决定了其对待人生的态度、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立场等,对其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集体共享的价值观能够指引社会的道德准则、情感期许和行为规范,进而塑造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
第三,精神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维度。自我意识是人类高级认知能力,它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直觉感知;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特征、行为、成就等的评估;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包括兴趣志向、身份认同等方面。自我意识涉及对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觉察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赋予“自己”这一个体以独特性的心理前提。自我实现是个体通过追求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