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数字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docx
文件大小:28.42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1.17万字
文档摘要

数字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数字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辨证关系;数字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

互联网和数字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引领人类的交往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催生了虚实交融、全时互动的新型交往实践活动,即数字交往,一种“虚拟社会中的交流—行动”[1]。2022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的全新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以其出色的语言理解、生成及知识推理能力,预示着“人工智能辅助交往(AIaidedassociation,AAA)的时代”正式到来[2];步人2024年,OpenAI推出Sora这一文生视频AI模型,以其超真实叙事的能力,进一步拓宽了物理现实与AI现实的交互边界。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发布的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通过混合专家(MoE)模型架构和原生稀疏注意力(NSA)机制,打破算力依赖,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技术开源”的新阶段。数字交往的变革重塑了人们的沟通与互动模式,深刻影响了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数字空间中,个体能够跨越地理界限,实现即时、便捷的信息交流与情感联结,极大地拓宽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数字交往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数字交往的互动性特点也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交流,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然而,数字交往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虚实交融的交往环境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面临考验,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误导公众认知,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体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全时互动的特点虽然增强了交流的便捷性,但也容易引发过度依赖、隐私泄露等问题,对个体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构成威胁。此外,数字交往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还可能加剧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不良现象,对社会风气和道德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人一人”“人一机”交往关系的变革,对于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3]剖析数字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诸多变化,需要以“不变”应“万变”,一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坚守本质内核,开拓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一、数字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之“变”

(一)实践样态展现出脱域融合态势

在探讨数字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时,有必要先理解交往的生成逻辑。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4]这一观点揭示了生产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关联,催生了交往的需求,使得交往产生于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工业文明以来,“交往”被赋予了现代性的内涵。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交往被视为“以沟通为取向的行为模式”[5],是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为模式,强调沟通、理解和共识的建立。从马克思强调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实践中的交往,到现代社会中更广泛、复杂的交往形式,这一转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结构和互动方式的巨大变迁。

交往的演变因社会的发展不断被拓展和深化,这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产生影响。在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精神性交往”6]。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革,通过提升可及性、改善沟通、增强社交技能、加深人际关系和创造新的社交参与形式,为人类社会关系带来积极变革[7]。不仅扩展了传统交往的边以。坐了JVI数字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使其能够跨越传统的时空限制,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信息传播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主体一客体一主体”关系因时空分离而打破限制,呈现出脱域融合的态势。“实践意义上的‘数字交往’,同等地包括着‘人一人’交往、‘人一非人’(物、环境、系统)的交往。”[8]由此,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时,必然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特征、原则特征等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重塑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重构主体间性关系。首先是教育交往主体多极化、虚拟化。这种多极化和虚拟化的趋势带来了教育交往主体形态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虚拟分身赋予真人教师和虚拟教师“相融相生”,真人学生和虚拟学生“协同共生”;二是去中心化赋予教育者主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