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的应用与优化
[摘要]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教育理念、内容呈现和互动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依托数智技术生成多维度的教育情境,通过全景式沉浸、靶向化推送、情境性叙事和互动式场景等方法,力求通过沉浸、互动与个性化来强化教育场景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数智场景化应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丰富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虚拟沉浸中的现实疏离、算法偏向下的信息茧房、情感引导过度削弱自主思维等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的有序运行,必须采取虚实统合、多元推荐、理性共鸣等策略,通过增强现实关联、平衡情感与理性、引导多元视角等方式,力图实现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应用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人工智能;数字化;数智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手段,要入耳入脑入心,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教育对象的话语需求和期待。“场景化传播具有强大的连接力、体验力和服务力,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包装、传播创新创造了条件,它可以通过微时空场景深耕话语生产、沉浸式场景包装话语内容、裂变式场景促进话语传播等,”[1]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数智技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应用,正是在运用新技术和适应新变化的交互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化能够以更加沉浸、互动和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从而赋予教育过程更强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使教育内容在贴近生活的场景中实现潜移默化的传播和深度内化。
一、数智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的应用机制
数智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效提升了教育内容的沉浸感和吸引力,更加速了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推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能够以更加灵活、互动的方式呈现。
(一)全景式沉浸:构建多维度的深度学习体验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弭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打造视听共振、心身交互的主体空间,引导受教育者进入全神贯注、浑然忘我的强沉浸状态。”[3]这种全景式沉浸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营造多感官、多维度的学习体验,让受教育者真正进入情境,深入理解教育内容。沉浸式体验尤其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化学习需求,通过构建逼真的学习场景,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性认知,从而实现深度的思想内化和价值观认同。全景式沉浸的构建依赖于虚拟现实技术对真实场景的高度还原。这些技术通过3D建模、视觉特效、声音环境的多维度重塑,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数智设备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动空间’,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4]。他们能够“置身”历史事件的现场,亲历红军长征、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刻,切身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与价值观。这种对历史的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和思想观念变得生动、具体,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的认知局限,帮助受教育者从情感层面产生共鸣,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全景式沉浸不仅提供了视觉和听觉的多重刺激,更通过交互性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探索。在传统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容易产生内容的灌输感,而沉浸式学习改变了这种被动接受的模式。通过多维度场景的自由探索,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走动、触摸虚拟物体、选择互动内容,甚至与虚拟角色“交流”。这种高度参与的互动体验,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此外,全景式沉浸打破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边界。通过虚拟现实,教育者可以将原本不易触及的场景搬到学习场景中,如前往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场、走访西柏坡等历史遗址等。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使教育对象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切换中反复体验和深入思考,达到“跨时空”学习的效果。
(二)靶向化推送:实现个性化场景的精准供给
“大水漫灌式教育实践方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5]相较于传统的“一体适用”模式,靶向化推送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并且“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教育场景,教育信息的透明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鸿沟被拉平,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享教育”[6]。靶向化推送依赖于个性化学习“画像”的建立。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和认知特点通过行为数据被系统化地收集、分析,形成详细的用户画像。这一画像的构建不仅帮助教育系统全面了解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和情感偏好,还为教育内容的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