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导论试题及答案详解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语言的本质属性是()
A.物理属性B.社会属性C.生理属性
2.“爸爸”属于()
A.单纯词B.合成词C.派生词
3.汉语“火车”的结构类型是()
A.偏正B.动宾C.主谓
4.下列属于音素文字的是()
A.汉字B.英文C.谚文
5.语言发展的特点是()
A.突变性B.渐变性C.停滞性
6.“他喜欢唱歌”中“唱歌”是()
A.主语B.宾语C.谓语
7.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
A.语素B.词C.句子
8.下列属于屈折语的是()
A.汉语B.英语C.越南语
9.“我吃饭”的语序类型是()
A.SVOB.SOVC.VSO
10.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差异的学科是()
A.社会语言学B.历史语言学C.心理语言学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语言的功能有()
A.交际功能B.思维功能C.文化传承功能
2.下列属于单纯词的有()
A.徘徊B.葡萄C.老师
3.词的组合的基本结构类型包括()
A.主谓B.动宾C.联合
4.下列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有()
A.藏语B.苗语C.日语
5.语言发展的原因包括()
A.社会发展B.语言内部矛盾C.个人喜好
6.语法单位包括()
A.语素B.词C.句子
7.语音的属性有()
A.物理属性B.生理属性C.社会属性
8.下列属于语义场的有()
A.亲属语义场B.颜色语义场C.交通工具语义场
9.语言接触的结果有()
A.借词B.语言融合C.洋泾浜语
10.文字的类型有()
A.表意文字B.表音文字C.意音文字
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所有的词都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3.语法规则具有强制性。()
4.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5.语言融合都是自愿的。()
6.合成词都是由两个语素构成。()
7.语义具有模糊性。()
8.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9.语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0.词类和句法成分是一一对应的。()
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案: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是抽象的系统;言语是个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个人性。语言是潜在的,言语是现实的。
2.举例说明什么是语法的递归性。
答案: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如“我喜欢苹果”,可扩展为“我喜欢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喜欢妈妈买的又大又红的苹果”等,通过不断添加修饰成分,体现递归性。
3.简述语音的社会属性。
答案:语音的社会属性体现在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如汉语“马”和英语“horse”都指同一动物但语音不同;还体现在语音系统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地区语音系统有差异。
4.什么是语素?并举例说明。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天”“地”“人”,有读音且有意义;“葡萄”也是一个语素,虽单个字无独立意义,但整体有音有义。
讨论题(每题5分,共4题)
1.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答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传播,如汉语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同时,文化影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词汇、语法、语义等都有差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
答案: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语言的词汇,带来新的表达形式,使语言更具活力,如“给力”等词。但部分网络语言存在不规范问题,可能冲击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应合理引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举例说明语言演变的表现及原因。
答案:表现如词汇方面新词语不断产生,像“高铁”“微信”。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新事物出现催生新词汇;语言内部的自我调整,如读音的变化等;语言接触,如汉语中借词增多。
4.讨论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答案:方言承载地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如粤语保留古汉语特征。它也是地域认同和情感纽带,增强同乡归属感。在文艺创作中,方言能增添特色和感染力,有独特价值不应被忽视。
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2.B3.A4.B5.B6.B7.A8.B9.A10.A
多项选择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