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妇产护理期末综合提升测试卷含完整答案详解【全优】.docx
文件大小:97.96 KB
总页数:78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4.19万字
文档摘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妇产护理期末综合提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选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单选题]常用的阴道冲洗液不包括()

A.2%~4%碳酸氢钠

B.1%乳酸

C.1:5000高锰酸钾

D.1:2000苯扎溴铵

E.1:200过氧乙酸

答案:A

解析:阴道冲洗液的选择需考虑其对阴道环境的适应性和治疗作用。常用冲洗液如2%~4%碳酸氢钠适用于真菌性阴道炎,1%乳酸用于调节pH值,1:5000高锰酸钾及1:2000苯扎溴铵具有抑菌作用。过氧乙酸虽有强效杀菌作用,但因其高腐蚀性和刺激性,不适合阴道黏膜使用。根据《妇产科护理学》相关章节,过氧乙酸未被列入阴道冲洗的推荐药物。选项E的浓度及成分不符合临床常规应用。

2、[单选题]关于骨盆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块耻骨,2块坐骨,1块尾骨

B.2块坐骨,1块尾骨,1块骶骨

C.2块髂骨,1块尾骨,1块骶骨

D.2块髋骨,1块尾骨,1块骶骨

E.2块耻骨,1块尾骨,2块骶骨

答案:D

解析: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形成,成人后三者合为一块髋骨。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尾骨由3-4块尾椎融合。选项D中的“2块髋骨、1块尾骨、1块骶骨”符合解剖学描述。错误选项中,A将髋骨拆分为独立耻骨和坐骨,B和C混淆了髋骨组成部分,E错误增加了耻骨和骶骨数量。该知识点可见《系统解剖学》骨学章节。

3、[单选题]妊娠的诊断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测量血中的()

A.雌激素含量

B.孕激素含量

C.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

D.胎盘生乳素含量

E.缩宫素含量

答案:C

解析:妊娠的诊断中,免疫学方法主要检测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CG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受精后约6天开始进入母体血液,其浓度随孕周增长快速升高。尿液或血液中hCG的存在是判断妊娠的关键依据。选项A、B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虽参与妊娠维持,但并非妊娠特异性指标。选项D的胎盘生乳素在妊娠中晚期才显著升高,选项E的缩宫素与子宫收缩相关,均不用于妊娠诊断。免疫学检测方法(如胶体金试纸、化学发光法)通过针对hCG抗体反应实现定性或定量分析。来源:生理学及临床检验学相关章节。

4、[单选题]某女士,40岁,现有3个女儿,1个儿子,腰低部酸痛伴咳嗽时有溢尿1年余。医生初步诊断为子宫脱垂。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是()

A.宫颈、阴道壁有溃疡

B.慢性咳嗽例

C.腰骶部酸痛

D.用力屏气时在处女膜缘见宫颈

E.张力性尿失禁

答案:D

解析:子宫脱垂的分度诊断依据主要基于宫颈位置与处女膜缘的关系。按照临床标准,当宫颈在屏气用力时下降至处女膜缘但未超出,属于Ⅱ度轻型脱垂。宫颈位置可通过体格检查直接观察,属于客观体征。其他选项中,A为并发症表现,B为诱因,C为常见症状但非特异性,E为伴随症状并非诊断核心依据。相关诊断标准见于《妇产科学》盆腔器官脱垂章节。

5、[单选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用大剂量硫酸镁治疗,最早出现的中毒反应是()

A.呼吸减慢

B.尿量增多

C.尿量减少

D.膝腱反射亢进

E.膝腱反射消失

答案:E

解析:硫酸镁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时,过量中毒的早期表现为神经肌肉传导阻断。镁离子抑制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最先抑制深部腱反射。《妇产科学》教材指出,硫酸镁中毒的体征依次为膝反射消失、全身肌张力减退、呼吸抑制、严重者心脏停搏。选项E膝腱反射消失是镁中毒的首发症状,而选项D膝腱反射亢进与镁离子抑制作用机制相反;选项A呼吸减慢属于后续中毒表现;选项B尿量增多不符合镁中毒引起肾排泄功能受损的特点,选项C尿量减少虽为中毒表现但非最早出现。

6、[单选题]女29岁,孕40周,自然分娩后2周,产妇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紧张发白,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B.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C.急性输卵管炎

D.急性子宫内膜炎

E.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答案:B

解析:产妇在自然分娩后2周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紧张发白,符合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血栓性静脉炎多发生于产后1~2周,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流淤滞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