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docx
文件大小:15.63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7-01
总字数:约2.39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在医疗救治过程中,临床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等风险,保障患者输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申请与审批管理

输血指征把控:临床医师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血红蛋白水平、心肺功能等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输血。例如,对于成年非急性失血患者,血红蛋白>100g/L时一般不考虑输血;血红蛋白<60g/L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对于急性大量失血患者,应根据失血量和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输血。严禁无指征输血或随意放宽输血标准。

输血申请流程:决定输血后,经治医师应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详细注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申请输血成分、血型、预计输血量等信息,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对于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告知与同意: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潜在风险、不良反应及替代治疗方法等,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明确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同意书应存入病历永久保存。

血液储存与管理

血液储存条件:输血科(血库)应配备专用的储血设备,储血冰箱温度应控制在2-6℃,血小板储存箱温度控制在20-24℃,血浆保存温度控制在-20℃以下。储血设备需配备温度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并记录温度,确保血液储存条件符合要求。若温度超出范围,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并做好记录。

血液入库验收:血液入库前,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核对验收。核对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效、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验收合格的血液,方可入库储存;对验收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入库,及时退回供血机构,并做好相关记录。

血液库存管理: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根据医院临床用血需求,合理确定各血液品种的最低库存量。定期盘点库存血液,做到账物相符。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血液,避免血液过期浪费。对临近有效期的血液,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优先安排使用。

交叉配血与发血管理

交叉配血试验:输血科(血库)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前,应再次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采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等进行交叉配血。交叉配血试验必须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认真填写交叉配血试验记录。配血合格后,方可发放血液。

发血管理:发血时,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与取血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及血袋外观、血袋编号、有效期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后方可发血。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输血操作管理

输血前核对:临床护士在输血前,需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三查即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操作。同时,再次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输血目的及注意事项。

输血过程观察:输血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和血液品种进行调节,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速度。输血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输血后记录:输血完毕后,护士应认真填写输血记录单,记录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过程中患者情况等信息,并将输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以便进行后续监测和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上报

不良反应处理: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未输完的血液及输血器,以备检验分析。同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如给予吸氧、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

上报与调查: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血库)。输血科(血库)接到回报单后,应及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如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应立即报告医务部门,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