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下列关于白血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显著增多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出现白血病裂孔现象
C、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都比正常人增高
D、急性白血病多于慢性白血病
E、急性白血病骨髓可见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减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我国急性白血病多于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时,大多数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增多,部分患者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减少;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白血病性原始细胞≥30%,可出现白血病裂孔现象;正常幼红细胞(除M6外)和巨核细胞(除M7外)减少。
2.关于卵磷脂小体的特点,错误的是()。
A、圆形
B、卵圆形
C、大小不均
D、折光性强
E、比血小板小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正常前列腺内卵磷脂小体几乎布满视野,圆形,其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
3.通常情况下,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
A、红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D
4.患者男,40岁。刺激性干咳4个月,痰中带血,经支气管镜活检肿瘤组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患者免疫状态属于()。
A、免疫防御过高
B、免疫防御过低
C、免疫自稳失调
D、免疫耐受增强
E、免疫监视低下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免疫监视功能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借以防止、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一旦功能低下,宿主易患恶性肿瘤。
5.患者男,36岁。突发高热,体温达39℃,患者发病前曾到过牧区,抽取血培养明确原菌,血培养提示:革兰阴性小杆菌生长,在5%~10%CO2环境培养24小时后,在血平板可形成细小菌落,该菌尿素酶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动力阴性,四环素治疗后病情稳定,该致病菌可能是()。
A、军团菌
B、鲍特菌
C、布鲁菌
D、嗜血杆菌
E、弗郎西斯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布鲁菌在牧区高发,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尿素酶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患者到过牧区并且生化反应符合布鲁菌特点。
6.双扩试验平板法中,若抗原抗体含量相似,则反应沉淀线应()。
A、靠近抗原孔
B、靠近抗体孔
C、在两孔之间
D、不出现沉淀线
E、呈多条沉淀线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双糖试验平板法中,若抗原抗体含量相似则反应沉淀线应在两孔之间。
7.下列哪项对药敏试验结果没有影响?()
A、培养基的厚度为6mm
B、培养基pH为7.3
C、孵育温度为30℃
D、接种细菌后放置20分钟后贴药敏纸片
E、培养基琼脂含量为2.5%
正确答案:B
8.CH50实验原理是利用补体的()。
A、过敏毒素作用
B、吞噬调理作用
C、免疫黏附作用
D、免疫复合物抑制作用
E、溶细胞作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CH50试验是以50%溶血时的血清量为依据,计算补体总溶血活性。是对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
9.分枝杆菌属最突出的特点是()。
A、无特殊结构
B、能分支生长
C、一般不易着色
D、胞壁含大量脂质
E、不产生内、外毒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分枝杆菌属细菌胞壁含大量脂质,一般染色细菌不易着色,经加温或延长时间才能着色。
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是()。
A、通过启动化学发光剂产生信号
B、通过激发化学发光底物使其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而产生信号
C、将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放大作用和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的微量分析技术
D、根据三联吡啶钌和三丙胺在电场触发下产生发光
E、以过量的标记抗体直接与待测未知抗原结合,经与游离标记抗体的分析测定其复合物的放射性计数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其发光信号不是通过启动化学发光剂或激发化学发光底物使其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产生信号,主要是根据三联吡啶钌和三丙胺在电场触发下产生发光的化学发光反应,最大特点是通过电场来精确控制整个分析过程。
11.使补救合成途径生成嘌呤核苷酸减少而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是()。
A、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或不足
B、糖尿病肾病
C、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
D、PRPP合成酶亢进
E、嘌呤分解增加
正确答案:C
12.血糖的正常范围是()。
A、3.1~4.0mmol/L
B、3.9~6.11mmol/L
C、4.1~5.0mmol/L
D、5.1~6.0mmol/L
E、6.1~7.0mmol/L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