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点06语言表达与运用
一、题型与命题趋势:精准定位考点
语言表达与运用(简称“语用题”)是高考语文的“灵活题型”,分值约20分,近年新高考卷呈现以下特点:
题型创新:从传统选择题(成语、病句)转向“情境化综合考查”(如在文段中考查修辞、连贯、补写等);
贴近生活:材料涉及社会热点(如非遗传承、科技发展)、教材关联(如《乡土中国》概念应用);
综合能力:融合理解、表达、逻辑等多维能力(如图文转换需兼顾信息提取与语言组织)。
二、核心题型解题策略:分类突破
(一)成语辨析题:语境+词义双重锁定
高频考点陷阱
望文生义:如“差强人意”(大体满意,非“不满意”)、“危言危行”(正直言行,非“危险言行”);
褒贬误用:“处心积虑”(贬义)vs“殚精竭虑”(褒义);
搭配不当:“相濡以沫”用于夫妻或共患难的人,不能形容“人与环境”。
解题步骤
①划语境关键词:如“在科研路上,他_____(呕心沥血/处心积虑)”,“科研”提示褒义,选“呕心沥血”;
②拆成语语素:“不刊之论”中“刊”指“修改”,故词义为“不可修改的正确言论”,非“不能刊登的言论”;
③排除法优先: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再对比剩余项的细微差异。
(二)病句修改题:六大类型+标志词速判
六大病句类型
类型
例句及错误分析
语序不当
“老师纠正并发现了我的错误”(应“发现并纠正”)
搭配不当
“提高态度”(“提高”与“态度”不搭配,改“改善”)
成分残缺
“通过学习,使我进步”(缺主语,删“通过”或“使”)
结构混乱
“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删“原因”或“造成的”)
表意不明
“几个学校的老师”(“几个”修饰“学校”还是“老师”?)
不合逻辑
“防止疫情不再扩散”(否定不当,删“不”)
标志词速判技巧
见到“是否”“能否”(两面词),检查是否“两面对一面”;
见到“介词+动词”(如“在……中,让……”),检查是否缺主语;
见到“至少”“超过”“大约”,检查是否矛盾(如“至少50人以上”错误)。
(三)语句复位题:语境逻辑+句式一致
解题三原则
话题一致:填入句子的主语应与前后文一致,如前文讲“敦煌壁画”,选项主语不应突然转为“研究者”;
逻辑连贯:注意关联词衔接(如“虽然……但是……”)、时间/空间顺序(如“春→夏→秋→冬”);
句式对称:前后文为排比句(如“是……是……是……”),选项应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示例演练
原文:“西湖的春天,是翠绿的世界。湖畔柳丝抽芽,_____,远山眉黛含翠。”
选项:A.桃花绽放粉红B.荷叶铺满湖面
分析:前文“柳丝抽芽”(主谓结构+颜色),后文“远山眉黛含翠”,故A“桃花绽放粉红”在结构与意境上更协调。
(四)补写语句题:三步定位法
解题步骤
①?划层次:通读文段,划分逻辑层次(如“总-分”“现象-原因”);
②?找呼应:空前后的关键词、关联词是提示,如:
空后有“因此”,空内应填原因;
空前有“一方面”,空后可能接“另一方面”;
③?仿句式:参考相邻句子的结构,如“不是……而是……”“既要……又要……”。
示例
文段:“阅读经典,不仅要读懂文本内容,_____。经典的深层意蕴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只有思考才能领会。”
补写:“更要深入思考其深层意蕴”(前句“不仅要……”,后句需“更要……”,结合后文“思考”“深层意蕴”得出)。
(五)修辞赏析题:手法+效果+语境三维度
新高考高频修辞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如“时间是沙漏”)、拟人(赋予事物情感,如“春风亲吻湖面”)、排比(增强气势,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借代(以特征代本体,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答题模板
手法判断:“运用了××修辞手法”;
文本分析:“将××比作××(或‘赋予××人的动作/情感’)”;
效果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或‘增强语势,强化主题’)”。
示例:
句子:“夕阳把江面染成一片金黄,渔船的剪影在波浪中跳着碎金的舞蹈。”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将“渔船剪影”赋予“跳舞”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夕阳下江面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六)图文转换题:信息提取+逻辑整合
图表类(柱状图、饼图)
抓极值:最高值、最低值代表的信息(如“某产品在一线城市销量占比70%,远高于二三线”);
看趋势:上升/下降趋势反映的问题(如“近三年阅读率逐年增长,说明全民阅读意识增强”);
忌主观:只陈述数据反映的事实,不添加评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