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能力培养的1+X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
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不仅有助于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能帮助学生将语言运用到实际交流中,促进跨文化交流,丰富个人表达,增强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化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需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教学理念,其语境化教学设计与语用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其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笔者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育环境,构建了1+X英语课程群体系。该体系通过重构语用知识模块和创设真实性交际任务,有效促进了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且已在区域层面实现了从结构本位转向语用本位的学习目标,从机械训练转向意义协商的教学方式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主体发展三个转变。
一、初中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功能日益凸显。在跨境商务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多元文化互动等场景中,语言运用者不仅需要具备准确的语言形式知识,更需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语言完成交际目标的语用能力。在语言交际中,多数误解的产生不是因为对方听不懂,也不是因为不知道某些词义和句型结构,而是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义[2]。研究表明,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是一个“自我”与“他者”、“言者”与“听者”等各参与者之间互动的主体间性的过程,其间有较多的沟通障碍源于语用失误而非单纯的语言错误,这一现象凸显了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紧迫性[3]。
笔者对区域初中生语用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首先,英语教学中存在系统性语用缺位,教材的语用知识覆盖率较低,语境化训练单元占比不足,评价体系中语用指标权重过低。其次,教学实施层面仍沿袭“结构一功能”范式,对言语行为、礼貌策略、文化规约等核心语用要素关注不足。最后,评价体系存在结构性偏差,标准化测试中语用能力的评估占比不足,导致教学实践中形成“应试导向”的路径依赖。这些状况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语用能力分级描述”要求存在显著落差,具体体现为三组矛盾。
第一,课程内容结构失衡。现行英语课程体系在语言形式教学方面框架完整,但语用知识模块的系统性建构滞后,导致出现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层级递进设计,部分教材语料真实性欠佳且脱离真实交际情境,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薄弱,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第二,教学方法的语境化不足。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的“讲解一练习”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学习者缺乏在模拟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语用失误的元认知监控机制难以建立,学生在动态语境中的语用推理能力发展受限。
第三,语言生态的支持性匮乏。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存在双重制约。在家庭场域中,用英语交际的需求缺失导致语言输人质与量的不足;在社会认知层面,公众对语用能力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形成“重语法轻语用”的集体潜意识。这种语言生态使得课堂习得的语用知识难以实现有效迁移。
二、1+x英语课程群的价值意蕴
为解决上述弊病,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开展了持续10年的行动研究,确立了价值引领的1+X英语课程群育人目标。通过文化价值引领,重塑英语课程价值,建构“两核心、两内涵、两立意、十二维度”的整体育人目标体系(如图1)。“两核心”即将1+X英语课程群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导向;“两内涵”即加深根植中华文化和厚植家国情怀的价值判断;“两立意”即树立多元视角和培树审美情趣的品格涵养,与两内涵形成正确价值引领的四大育人内涵;“十二维度”是对四大育人内涵的逻辑建构,分别从十二个维度诠释,指向学生的价值取向。
图11+x英语课程群整体育人目标体系
1+X英语课程群的创新教学范式涉及多个层面。在课程论层面,借助智能诊断系统绘制学习者语音、语义、语用三维学情画像,构建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弹性配比结构,重构形成性、表现性、标准化三维评估模式。在语用能力发展维度,搭建四阶培养框架,开发场景语用任务库。在育人模式层面,依托多模态数字平台智能推送学习资源,提升师生互动频次与语用迁移指数,构建协同发展的新型生态,为英语课程育人提供校本化实施方案。
三、教学实施机制的闭环逻辑建构
为弥合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优化间的逻辑断裂,本研究基于系统论与动态评估理论,构建“设计一实施一评价”的闭环实施机制(如图2)。该机制以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强调三个阶段的动态耦合与反馈调节,通过中间变量的显性化分析,实现教学全链条的科学性与连贯性。
图2“设计一实施一评价”闭环逻辑结构
(一)设计阶段:理论转化与课程结构化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理解语言需要关注说话者的意图和话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