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可转债信用风险分析与化解研究.docx
文件大小:661.72 K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1.7万字
文档摘要

可转债信用风险分析与化解研究

2024年可转债市场信用风险事件密集出现,对以往的信用风险生态和分析逻辑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我们认为2024年可转债信用风险的形成是内生脆弱性与外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转债信用风险的传导是主体信用、市场环境和条款博弈三种影响因素的协同效应。广义来看,因兼具债权和股权的复合属性,可转债信用风险的化解路径包含以股权形式退出和以债权形式退出的方式。从传统的回收处置方式来看,破产重整和债务重组是违约可转债常见的处置方式。2025年在权益市场不确定背景下,建议关注红利、国产替代等领域的结构性行情,在通过高区分度评级体系优化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关注低价转债估值提升。

1

一、可转债信用分析

(一)可转债市场信用风险现状概览

1.可转债市场概况

我国可转债市场自1991年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6年前,我国可转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参与者少、相关制度尚未健全,每年发行不超过20期,市场规模较小。从2017年起,上市公司定增审核收紧,部分企业选择发行可转债作为定增融资的替代,同时可转债市场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可转债市场快速扩容。2019―2023年,可转债进入大规模发行阶段,每年发行超过100期。2024年,受再融资新规限制以及转股、强赎激增的影响,可转债市场规模大幅萎缩。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转债存量数量为493期,可转债市场存量规模超过7000亿元。

(期)(亿元)

250

200

150

100

50

0

200620072008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Q1

发行期数发行总额

3000

2000

1000

0

资料来源:Wind

图1.12006年以来可转债发行情况

(期)(亿元)

800

600

400

200

0

200620072008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Q1

存量期数存量总额

10000

5000

0

资料来源:Wind

图1.22006年以来可转债存量情况

存续可转债主体结构方面,从主体信用资质来看,可转债主体信用级别相较普通信用债明显下沉,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存续可转债发行主体级别分布在AAA~A级,其中AA级、AA-级和A+级最多,合计存续期数占比超过80%,合计存量规模约占42.75%。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是可转债发行主力,占存续发行主体比例约为80%,由于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空间更为有限,因此对于可转债的融资方式更为青睐。从行业结构来看,可转债发行人行业分布涉及中下游较多,化工,机械,电子设备、仪器和元件,金属、非金属与采矿,以及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存续发行主体数量位居前五,合计占存续发行主体比例超过40%,合计存续规模占比28.08%。

2

A,21期

A,21期,4%

A+,91期,19%

期,5%

AA+,49期,10%

AA,135

AA-,166

AA-,166期,

34%

资料来源:Wind

外资企业,17家,4%

公众企业,17家,3%

国有企业,64家,13%

民营企业,385家,80%

资料来源:Wind

图1.3存续可转债主体级别分布图1.4存续可转债主体企业性质分布

(家)

80

60

40

20

0

存续发行主体数量存续转债规模

资料来源:Wind

存续可转债行业分布图1.5

存续可转债行业分布

(亿元)

2000

1600

1200

800

400

0

2.2024年可转债信用风险事件回顾

2024年可转债信用违约风险危机是在“新国九条”颁布的背景下,监管环境与退市要求趋严,退市新规严格了财务指标类、交易指标类、规范运作类、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标准,对正股业绩较差、信用资质较弱的转债主体影响较大。同时严肃打击财务造假、新增规范类退市情形,可转债面临的强制退市风险加剧,信用风险随之提升。2024年6月后,权益市场始终低迷,市场情绪弱,一方面个券调整容易引起整个市场对低价、低评级可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