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一章 绪论
2.对试样中某一成分进展5 次测量,所得测定结果〔单位μg·mL-1〕分别为
0.36,0.38,0.35,0.37,0.39。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假设试样中该成分的真实含量是0.38μg·mL-1,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x =
0.36?0.38?0.35?0.37?0.39
5
=0.37μg·mL-1
(?n x
(
i
?x)2
(0.36?0.37)2?(0.36?0.38)2? ?(0.39?0.37)2
s= i?1n?1
=0.016μg·mL-1
= 5?1
s 0.016
=s ×100%=
=
r x
0.37
×100%=4.3%
〔2〕Er=
x??
? ×100% =
0.37?0.38
0.38
×100%=-2.6%
其次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3.计算:(1)670.7nm锂线的频率;〔2〕3300cm-1谱线的波长;(3)钠588.99nm共振线的激发电位。
解:〔1〕ν= = 0 =4.470×1014s-1
〔2〕λ= = 0 =3030nm
〔3〕E=h =4.136×10-15eV?s× 0 =2.105eV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取光谱法
何谓生色团及助色团?试举例说明。
解: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叫做生色团.例如C=C;C=O;C=N;—N=N—
2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加生色团的生色力量(吸取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取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如—OH、—OR、—NH、—NHR、—X等。
2
作为苯环的取代基,―NH3+不具有助色作用,―NH2却具有助色作用;―OH的助色作
用明显小于―O-。试说明缘由。
2解:助色团至少要有一对非键n电子,这样才能与苯环上的π电子相作用,产生助色作用。例如,苯胺中的氨基〔―NH〕含有一对非键n电子,具有助色作用,当形成苯胺正离子
2
3〔―NH+〕时,非键n电子消逝了,助色作用也随之消逝。苯酚负离子中的氧原子〔―O-〕比酚羟基中的氧原子〔―OH〕多了一对非键n电子,其助色效果也就更显著。
3
7.比较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各有何优点。
解: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对参比信号和试样信号的测量几乎是同时进展的,补偿了光源和检测系统的不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测量周密度和准确度。同时自动记录,可进展快速全波段扫描。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仪器构造简洁,价廉,简洁操作,比较适用于定量分析。
第四章 红外吸取光谱法
产生红外吸取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全部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取光谱?为什么?解:产生红外吸取的条件是:
辐射应具有刚好满足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只有能使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形式才能吸取红外辐射。
不是全部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取光谱。具有红外吸取活性,只有发生偶极矩的变化时才会产生红外光谱。
红外吸取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解:红外对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具有鲜亮的特征性,由于每一化合物都有特征的红外光谱,光谱带的数目、位置、外形、强度均随化合物及其聚拢态的不同而不同。
CO的红外吸取光谱在2170cm-1处有一振动吸取峰。试求CO键的力常数。
解:由σ=1303 得:k=( )2M
由于M= = =6.860(g/mol)
所以:k= ( )2M=〔 〕2×6.860=19.03〔N·cm-1〕
羧基中C=O、C-O、O-H等键的力常数分别为12.1N·cm-1、7.12N·cm-1和5.80N·cm-1,假设不考虑其相互影响,计算:
各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
基频峰的波数及波长。
比较ν〔O-H〕和ν〔C-O〕,ν〔C=O〕和ν〔C-O〕,说明键力常数与折合原子质量对伸缩振动频率的影响。
解:(2) 由σ=1303 得:
σ〔C=O〕= 1303 =1303 =1731cm-1
λ〔C=O〕= =5.78×10-4cm=5.78μm
σ〔C-O〕= 1303 =1303 =1327cm-1
λ〔C-O〕= =7.53×10-4cm=7.53μm
σ〔O-H〕= 1303 =1303 0 =3223cm-1
λ〔O-H〕= =3.10×10-4cm=3.10μm
对于ν〔O-H〕和ν〔C-O〕,它们的化学键强度相近,振动频率取决于原子折合质量,原子折合质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