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分析.doc
文件大小:7.38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2.64千字
文档摘要

沈阳建筑大学本科生房屋建筑学论文

PAGE

PAGE5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

房屋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对结构的安全使用以及耐久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实践,遵循现行规范,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详细探讨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并从结构构造设计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裂缝控制;结构设计;构造设计

1引言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采用,伴随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和商品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建筑工程中遇到的混凝土裂缝问题越来越多,由于裂缝问题产生的纠纷也不断增加,成为一直困扰工程设计人员的问题。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和对近代工程材料的微观研究,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危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裂缝产生的影响,满足规范和正常使用的要求。裂缝产生的原因与材料、设计、施工和温度等有关,本文主要从结构设计方面来讨论,怎样控制裂缝的发展和减小裂缝的宽度。

2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裂缝控制措施分析在设计的方案阶段和施工图阶段,要有控制裂缝的意识,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裂缝控制措施。对于荷载裂缝,必须将其控制在规范规定的限值范围以内,必须采用“抗”的原则,从计算、构造上使结构具有足够的抗力,来对付各种荷载作用,除满足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关于承载力的要求外,还要满足抗裂性和变形的要求。对于变形产生的裂缝,既可以采取“抗”也可以采取“放”的原则,“抗”可以对结构构件的某些部位从构造上合理的加强配筋,配筋能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极限拉伸,有效地的约束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合理的加强配筋有利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如在梁侧增加纵向钢筋,屋面板角部和跨中上部的地方增设双向钢筋网,在砖混结构的楼面板设置圈梁,来提高结构和构件抵抗变形裂缝的能力。在混凝土板的收缩变形一定时,虽然适当的增加配筋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但随着配筋的增加,约束使收缩裂缝的数量增多;当收缩变形较大时,盲目的增加配筋将不再能保证裂缝宽度满足裂缝控制的要求,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当采用“抗”的原则控制裂缝代价过高,或是不起作用时,应采取“放”的原则,按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合理的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滑动层。对于变形因素影响较大的结构,采用“抗放”结合的原则,在施工时设置后浇带,在完成大部分变形后,再对后浇带进行浇筑,使结构形成整体,来抵抗尚未完成的收缩和沉降变形,具体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平长度超过12m时,应设置伸缩缝,间距应≤12m。当房屋长度大于40m时,可在楼板中部设置设置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及温度影响。对砖混结构,可以将单元分户墙下的楼板断开浇筑。钢筋切断,圈梁不断开,配筋构造见图2。

3.1.2混凝土构件厚度考虑钢筋锚固和耐久性等因素,对现浇构件的最小厚度,应加以限制,对现浇板板厚宜取≥L/30~L/35(L为板的计算跨度),一般民用建筑不宜小于100mm(还应考虑到楼板内暗埋管线直径的影响),根据工程实践,板厚较薄时宜出现收缩裂缝,对不同的构件,应根据规范规定限制其最小厚度。

3.1.3混凝土强度等级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泥用量就越多,水灰比越大,出现裂缝的可能性更大。现浇板因其平面尺寸较大,一般现浇楼板的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现浇梁与楼板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一致。当柱和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和板时,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和墙相同,梁和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节点的做法。

3.1.4配筋设计适当的提高构件的配筋率,对控制构件的裂缝宽度很有效。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对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作出了明确规定: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对梁和板等不同构件,规范对其配筋率和钢筋间距都有明确规定,对板的受力钢筋的配置,宜选用直径较小间距较密为原则,这样可以相对减小构件裂缝。所以严格按规范的规定进行构造配筋和设置间距(包括受力和构造配筋),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的屋面传热系数宜≤1.0W/(m2.K),屋面板的结构配筋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对板面无负筋的区域,可以将板的支座负筋拉通,也可以在板无负筋的区蟛噬晒己置双向钢筋网,与板负筋搭接。四边嵌固的现浇楼板,板的收缩受双向约束,宜在板的4大角差产生45°的裂缝,中部产生贯穿裂缝(,在房屋屋面板阴阳角变形应力集中的地方,宜增设双层双向间距100mm的配筋,其范围为板跨度的1/4,或增设5Φ10mm放射钢筋。3.1.5管线和洞口布置当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应在管线的上面布置钢丝网片,板中的预埋管线直径不得大于板厚的l/3,且不应超过50mm,管壁至楼板上下边缘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板中预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