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操作流程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检测前准备
02
样本采集步骤
03
样本处理流程
04
检测操作规范
05
结果判读标准
06
后续处置要求
01
检测前准备
试剂完整性检查
试剂盒包装完好
检查试剂盒是否破损、变形,外包装是否印有生产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01
试剂齐全
核对试剂盒内是否包含检测所需的全部试剂,如采样拭子、检测卡、样本提取液等。
02
试剂在有效期内
确认试剂的有效期,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03
个人防护装备穿戴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戴口罩
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手部污染。
戴手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戴防护服或隔离衣,进一步提高防护效果。
穿戴防护服
清洁操作台面
保持干燥
等待台面干燥后再进行后续操作,防止影响检测结果。
03
用75%酒精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擦拭操作台面,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02
消毒台面
清理杂物
将操作台面上的杂物清理干净,确保台面整洁。
01
02
样本采集步骤
鼻咽拭子规范操作
采集人员
采集部位
采集力度
采集次数
受过专业训练且熟练掌握鼻咽拭子采集技巧的专业人员。
在受试者鼻咽部深处,即咽后壁和扁桃体之间,轻轻旋转拭子。
拭子旋转时适度用力,以刮取足够样本,但避免过度刺激导致受试者不适。
一般需旋转至少3-4次,以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样本。
拭子旋转停留时间
旋转时间
拭子在鼻咽部旋转的时间应不少于10秒,以确保采集到足够样本。
01
停留时间
旋转完成后,拭子应在鼻咽部停留数秒,以便充分吸收样本。
02
避免触碰
在旋转和停留过程中,避免拭子触碰其他物品,以防样本污染。
03
保存环境
采样后的拭子应立即放入专用采样管中,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保存温度
采样管应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样本质量。
避免污染
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采样管受到任何污染,如灰尘、水分等。
标记信息
采样管上应清晰标记样本的编号、采集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追踪和比对。
采样后拭子保存方法
03
样本处理流程
裂解液滴加剂量
使用微量移液器或滴管,准确滴加规定体积的裂解液至样本中。
准确滴加
轻轻摇动或颠倒试管,使裂解液与样本充分混合,避免产生气泡。
均匀混合
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防止样本被污染。
避免污染
拭子挤压混匀技巧
避免交叉污染
在每次挤压混匀后,更换新的拭子,防止不同样本间的交叉污染。
03
在将拭子放入裂解液前,轻轻折断拭子头,以便更好地释放样本。
02
拭子头折断
旋转挤压
用拭子在样本中旋转并挤压,以确保样本充分溶解并释放出抗原。
01
静置分层时间控制
遵循规定时间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要求,准确控制样本静置分层的时间。
01
温度控制
在静置过程中,将样本放置在规定的温度下,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抗原释放。
02
观察分层
静置后,观察样本是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确保抗原与杂质有效分离。
03
04
检测操作规范
检测卡拆封注意事项
检查抗原检测卡外包装是否完整,确认无破损、无污染、干燥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请立即更换。
拆封前检查
拆封操作
拆封后处理
在拆封过程中避免抗原检测卡受到污染,不要触摸卡上的检测区,仅取出所需数量的检测卡,将剩余检测卡保存在原包装中。
拆封后的检测卡应立即使用,避免暴露在空气中过久,以免受潮或污染。
按照说明书要求采集样本,如咽拭子、鼻拭子等,采集过程中避免样本交叉污染。
样本采集
使用滴管将样本滴加到检测卡上的指定位置,注意滴加量要准确,不要过多或过少。
样本滴加
滴加样本后,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处理,如保持检测卡水平、避免晃动等。
样本处理
滴加样本量控制
根据说明书要求,等待一定时间让样本与检测卡上的试剂充分反应,不要提前或推迟读取结果。
反应等待时间管理
等待时间
在等待时间内,将检测卡放置在干燥、避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避免影响反应结果。
环境要求
等待时间结束后,按照说明书要求读取检测结果,注意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如有需要,可拍照记录结果以便后续参考。
结果读取
05
结果判读标准
判读时间窗口要求
判读温度
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判读,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03
在充足的光线条件下进行判读,避免因光线过暗导致误判。
02
判读光线
判读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判读结果,过早或过晚判读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01
对照线显色确认
显色情况
检测卡上应有明确的对照线,对照线显色清晰为有效检测。
01
显色深浅
对照线显色深浅应接近标准色卡或说明书中的描述,过浅或过深都可能影响结果判读。
02
显色稳定性
对照线显色应稳定,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
03
阳性/阴性结果区分
检测线显色与对照线相同或更深,表示样本中存在目标抗原。
阳性结果
检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