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白家包滑坡地质模型报告
1自然条件与地质环境条件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
据调查,白家滑坡体上原共居住着56户165人,房屋56栋,建筑面积17450m2,水果地约300余亩。目前多数已在政府指导下临时搬迁。滑坡坡面已有变形,如遇持续强降雨极有可能诱发滑坡灾难,滑体上居住财产将患病重大损失,从滑体中前部通过的秭兴大路也将因滑坡而中断,入江土石将对香溪河航运及航行的船舶构成危害。
1.1.2气象水文
秭归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存潮湿、雨量充分、四季清楚,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493.2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根本全都,大局部地区为120~159天,个别高山地区达200天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
秭归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自西向东横境内,境内流长64km2;流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4300m3/S,水位变幅巨大,达40m左右。县境溪流网布,135条常流溪汇入茅坪河、九畹溪、龙马溪、香溪河、童庄河、归州河、青干河及泄滩河等8条支流,呈穿插排列,构成树枝状水文网。总流长247.8km,流域面积195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4%。
滑坡前缘为长江支流香溪河。距香溪河入江口2.5km。目前与长江水位全都。
1.2地质环境条件
1.2.1地形地貌
秭归县位于鄂西褶皱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山峰
矗立,河谷深切,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300m之间。区内地貌主要类型有:侏罗系砂页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古、中生界灰岩组成的侵蚀构造类型,侵蚀积存类型。
秭归县地形坡度变化较大,河谷区、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剥蚀台面地形坡度较缓,一般在15°左右,面积846.0km2。15~25°多分布于中低山区,主要分布在秭归盆地,面积960.0km2。大于25°多分布在长江峡谷区、中高山向中低山过渡地带,陡缓变化较大,多形成陡崖,面积621.0km2。秭归县境内地势高差较大,沟谷纵横分布,是地质灾难多发区。
滑坡区发育两山脊之间,为一凹形地貌,滑体内发育一冲沟,为滑坡区地表水排水通道。区内西高东低,西部坡角较大,35-50°,东部稍缓,坡角0-25°。
1.2.2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三叠系中统的巴东组的〔T??〕泥岩、砂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及滑坡积存层。其岩性特征如下:
第四系〔Q〕:
残坡积层〔Qel+dl〕。岩性为粘土、粉质粘土含碎块石,碎块石土与粘土质碎块石组成,分布于山坡及山顶较平坦地区。厚度1-50米。
滑坡积存层〔Qdel〕:黄褐色、灰黄色粉质粘土夹块碎石及碎块石土。厚度10—50米。
三叠系中统的巴东组〔T?b〕:主要为紫红色薄~中层状的泥岩、灰绿色、灰黄色中-厚层状砂岩,产状为260°∠30°。
1.2.3地质构造与地震
1.2.3.1地质构造
秭归县处于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构造格局较为简洁。区内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并伴随有岩浆活动;东西向构造分布于南部,以沉积盖层组成的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香龙山背斜及其东侧的五龙褶皱带。华夏系为区内重要的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华夏系联合弧形构造由云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组成。和华夏系复合式构造两种形式,前者在区内的构造形迹有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向斜,后者主要为北北东向构造,
由北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主要构造形迹为黄陵背斜、秭归向斜;近南北向构造主要为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组成,近平行向展布。区内断裂主要有三组:〔1〕北北东向一近南北向断裂组;〔2〕近东西向断裂;〔3〕北西向断裂。
1.2.3.2地震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工作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自有记载以来,中强震不多,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近期区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5月22日秭归县龙会观5.1级地震,震中距长江仅8km。现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西侧、仙女山断裂带,呈北北东及北东向展布,依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1:400×104〕,县区地震根本烈度为VI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