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速载法基桩承载力检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433.0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7-01
总字数:约6.42千字
文档摘要

编制说明-《速载法基桩承载力检测技术规程》

1、编制目的和意义

桩基础作为支撑整个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其承载力和变形控制成为了工程设计和施

工中的关键环节。当前,常用的桩基检测方法主要有静载荷试验和高应变动测试验,两者

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桩基础承载力的检测方法。静载试验通过缓慢递增的方式在桩顶施加荷

载,使桩身产生静位移和沉降,最终达到试验要求以评估桩的承载力和变形情况。静载试

验检测桩基承载力的优点是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是存在着设备多、试验周期长、测试成

本高和抽样率低等缺点。高应变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则是利用施加在桩顶的瞬时试验荷

载,使桩身表现出强烈的动态现象以检测桩基承载能力。虽然其检测周期短、成本低,但

与静载荷试验相比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采用静载荷法与高应变桩基检测技术,已不

能满足质优价廉、节能环保、智能高效的桩基建设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措施提升桩基

础检测技术。

速载法桩基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桩基极限承载力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延长锤击力对

桩顶作用时间,显著地加大了力脉冲的宽度,使得桩各部位有一个相似沉降行为,测试所

得出的桩身应力分布、桩身各质点相对位移等特征接近静荷载试验。速载法桩基检测技术

装置简单,场地占用少,对场地不便、承载力高的桩基检测工程具有较高应用意义。速载

法目前可测得的最大桩基承载力为70MN。由于速载法能推算出静荷载曲线,结果比较可

靠,适用范围广,无论打入桩、灌注桩、斜桩、水平桩甚至群桩都可应用,同时又有动测

的快速、经济等优势,速载法检测设备中采用常规商用传感装置,其必要的测试验证项目

均可依据现有国内标准厘定,然而对于速载法测试技术国内桩基工程检测领域尚无检测规

范,亟需规范厘定。

2、任务来源、编制背景及制定

根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3年度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和工程建设地

2023169

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的通知》(苏建科〔〕号)的要求,在总结前期基桩速载法承

载力试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东南大学联合南京赛宝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城乡

建设委员会、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和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南京市江宁区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黄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共同制定《速载法基桩承载力检测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

规程)。

1

3、制定原则

结合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管理的通知》(苏建标【2022】73

号)、《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号)文件,本规程制定原则为:

12023

()本规程应执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年度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

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的通知》(苏建科〔2023〕16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工

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管理的通知》(苏建标【2022】73号)、《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

2008182

标【】号)的要求,做到章节结构合理,编制思路清晰,条文严谨适用,操作流

程规范。

(2)本规程应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密切结合新时代我国

工程建设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3)需正确认识本规程与《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电力工程基

桩检测技术规程》(DL/T5493-2014)和《海上风电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CSRME

002-2019)的关系,在规范和规程的指导下侧重于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操作流程。

(4)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开展调研、讨论工作,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形成共识。

(5)纳入标准的技术应具有完整的技术文件支撑,且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

4、制定/修订工作过程

标准起草工作组根据速载法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情况与初稿与会审查专家组的修改

意见,对标准进行进一步完善,厘定速载法测试技术相关参数,并进行多样本试验,编制

组对现有的桩基检测技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对现有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归纳,结合桩

基工程实际特征,有针对性的对速载法桩基检测技术指标与文本进行完善,形成《速载法

基桩承载力检测技术规程》(报批稿)。

5、适用范围及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规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