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山海图,链接真实义。
〈海经〉讲上古世界人文历史,配图是相似物,其中动植物、怪物基本是部落图腾。
〈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羽民国在比翼鸟之地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脑袋,全身长满羽毛。另一种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栖息之地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一副长长的脸颊。(古越人崇拜鸟,擅长航海,百越分布区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多有“羽人船纹、羽人舞纹”。〈汉书·地理志〉“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古越人与中原人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交换中原的丝帛和手工产品;图依次1976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羽人竞渡青铜钺、1983年广州市出土西汉南越王墓铜提筒羽人船纹、1919年云南省广南县出土西汉广南铜鼓羽人船纹。
相似的“羽人船纹”器物在东南亚地区也常有发现,反映古越人在先秦至汉代,便在东南沿海开展对外贸易迁徙的航海活动。专家们在调查古滇国、夜郎国后裔时,意外发现“羽人”后裔竟分布到整个贵州、云南、越南、柬埔寨,甚至还跨过海峡分布到苏门答腊)
古越人更早属于东夷集团,有研究发现南岛语系直接源于百越民族,6000~3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南岛语族从中国东南沿海陆续迁入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个岛国,中国南部—台湾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大洋洲群岛—中美洲的扩散途径,东至复活节岛,西至马达加斯加,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
《禹贡》中提到沿海地区向中原进贡的记录,如“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南岛语族民族服饰艳丽,多用羽毛和花草等制成,分4个语族:①波利尼西亚语族分布中途岛、夏威夷、菲尼克斯、托克劳、萨摩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复活节岛、汤加、新西兰等地;
②印度尼西亚语族分布在台湾、菲律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马达加斯加等地;
③密克罗尼西亚语族分布在马里亚纳、关岛、加罗林、帛硫、马绍尔、瑙鲁、吉尔伯特等地;
④美拉尼西亚语族分布在新几内亚、俾斯麦、所罗门、圣克鲁斯、新赫布里底斯、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等地。
穿着羽毛民族服饰最明显的便是印第安人了,遗传、地质的考古,证明有多批次的人类从欧亚大陆迁徙到美洲。3~1万年前冰期,世界海平面下降150米,群岛与大陆架相连,古人类捕捉野兽、追逐太阳,北线跟着猛犸象从东北亚的白令海峡、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到达北美洲再逐步南移,南线沿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及美洲西海岸诸岛形成太平洋洲岛文明,两线合成环太平洋古文化圈。
〈大荒南经〉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
还有个国家叫羽民国,这里的人都长着羽毛。
〈海内西经〉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洋水和黑水发源于昆仑山的西北角,向东流,继而向东北流,再折向南流后入海,在羽民国的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