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亦称《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五千言。“道”为《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
选读(一)
五色①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②,驰骋畋猎③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④。
①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多种颜色。
②口爽:口味败坏。
③畋(tián)猎:打猎。
④妨:伤害。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繁乱的音乐使人耳朵发聋,丰盛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宝物令人德行败坏。
人生有限,欲壑难填。一味追求口体之奉,沉迷于声色犬马,纵欲过度,就会使人丧失理智,泯灭本性,难以自拔。因此,只有回归自然、抱朴守拙、清淡寡欲、返璞归真,挣脱欲望的枷锁,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选读(二)
合抱①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①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
②毫末:指幼苗。
③累土:堆叠的泥土。
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起始于堆叠的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自己的脚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点滴的蓄积,就没有日后的厚积薄发。
选读(三)
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②。
乐与饵③,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④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⑤。
①大象:大道。象,道。
②安平泰:就平和而安宁。安,乃,则。
③乐与饵:音乐与美食。饵,泛指美味食品。
④足:可。
⑤既:尽。
执守大道,天下百姓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伤害,就会平和而安宁。
音乐与美食,能使过客止步。而道的讲述,平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着,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尽。
道无色无声无形,不像音乐和美食,可以娱人耳目、供人欣赏,满足人的感官、生理需求,但其作用却是巨大的,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应该定位在有形的物质上,我们的心境也不该随着外物的多少而浮沉,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成为精神的富翁。
选读(四)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③,名天地之始④;有⑤,名万物之母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⑩。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又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前一“道”,名词,指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又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后一“道”,动词,阐述,解说。常道,指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前一“名”,名词,道之名。后一“名”,动词,命名,称谓。常名,指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③无:指道。
④天地之始:天地的本初。
⑤有:指由道而产生的万物。
⑥万物之母:万物的本原。
⑦妙:微妙。
⑧徼(jiào):边际。
⑨玄:玄妙幽深。
⑩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是贯串于全书的一条思想纽带。老子认为,道可以阐述解说,但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万物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人们对道并非生而知之,只有经过后天的逐步探索、认识,才能有所了解、感悟。
老子很有学问,是周朝看管国家藏书室的小吏。老子后来看到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之间争夺封地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他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便毅然辞官,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邑向西走去,希望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位老者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写一部书。老子就写了一部专门讲“道”和“德”的书,这就是《道德经》。老子写完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后来,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