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年春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doc
文件大小:22.04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3.73千字
文档摘要

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盖在作品上首叫(),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叫押脚章。

A.迎首章

B.押脚章

C.号章

D.闲章

正确答案:A

2.()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它是提供人学习和利用正规书体。

A.隶书

B.草书

C.行书

D.楷书

正确答案:D

3.王献之书法艺术成就,不但承继了父亲王羲之,而且能超越创新,别树一帜。()是王献之行草书代表作之一。

A.《兰亭序》

B.《中秋帖》

C.《伯远帖》

D.《快雪时晴帖》

正确答案:B

4.起笔要(),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A.顺入

B.逆入

C.涩行

D.紧收

正确答案:B

5.《自叙帖》是()作品。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正确答案:D

6.()文学内容为秦始皇诏,计144字。这种有着政令教喻性质文字,是极其理性产物。理性使书写中规中矩,尽在法则藩篱之内。

A.《峄山刻石》

B.《泰山刻石》

C.《琅琊台刻石》

D.《兰亭序》

正确答案:A

7.唐张怀瑾称颂()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A.李斯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颜真卿

正确答案:A

8.()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A.《祭侄稿》

B.《兰亭序》

C.《中秋帖》

D.《伯远帖》

正确答案:A

9.()是指写竖画悬针出锋时,出现悬针锋尖不在竖画正中,而是偏到左边去了,右边锋刃不但缺了一小块,而且还呈犬牙交织、干枯毛涩状态。

A.锯齿

B.缺锋

C.鼠尾

D.散峰

正确答案:B

10.擒笔与纵笔是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在总结吸收前人用笔经验基础上提出。

A.周星莲

B.王羲之

C.钟繇

D.怀素

正确答案:A

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整体安排。详细包含怎样确定幅式,(),怎样协调文字与空白百分比关系和蔬密改变,以求得奇妙、协调艺术效果。

A.怎样安排书写位置

B.怎样留边

C.怎样排行

D.怎样安排字与字、行与行、文与款之间空间位置

正确答案:ABCD

2.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含()这几方面内容。

A.正文

B.题款

C.印章

D.标题

正确答案:ABC

3.一出戏有主角有配角,一幅画有近景有远景,一个字有主笔有次笔。主笔是指()。

A.占有主要位置,起一字主体支撑作用

B.笔画最长,书写难度最大一笔

C.表现力最强一笔

D.笔画最短,书写难度最小一笔

正确答案:ABC

4.临帖,即在摹帖基础上,对帖字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这几个方法。

A.对临

B.格临

C.背临

D.向临

正确答案:ABC

5.在中国古代,书法功效是多样性,比如()。

A.实用文字记载功效

B.交流功效

C.满足审美愉悦功效

D.宣传教育化为政治服务功效

正确答案:ABCD

6.纸选择方法包含:质地柔韧厚密,(),依个性择纸。

A.色彩雪白

B.表面光涩适中

C.吸墨适度

D.据碑帖择纸

正确答案:ABCD

7.落款应依照所留地方而灵活改变,或增或减,应注意()以及留有印位。

A.字大款小

B.高低适中

C.距离恰当

D.字古款今

正确答案:ABCD

8.按照笔毫软硬程度,能够分为()。

A.软毫

B.硬毫

C.兼毫

D.兔毫

正确答案:ABC

9.属于王羲之代表作有()。

A.宣示表

B.荐季直表

C.乐毅论

D.黄庭经

正确答案:CD

10.书法艺术本体包含笔法、()等内容。

A.字法

B.章法

C.墨法

D.笔势

正确答案:ABCD

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

三、判断题(共30道试题,共60分。)

1.渴墨亦为“燥笔”,是指点画中墨浓重,但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通常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发觉最早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文字。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所谓“五指执笔”,指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说明执笔方法。大意是要五指齐力,力聚管心,各司其责。因为这种方法要用到五指,所以又称“五指执笔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4.露锋点是将点起笔处笔锋藏起来,故又称圆点。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5.浓墨作书能给人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其特有清远淡雅灰色调,别有一个不染凡尘之味。

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