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走向联结的学科综合学习.docx
文件大小:21.3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5.34千字
文档摘要

走向联结的学科综合学习

摘要:综合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其重要内容包括加强学科内综合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面对新的挑战性任务,太仓市经贸小学全柳芳团队明确培养综合素质的目标导向,尊重学科知识综合性的本源特征,落实学科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发支持联结的活动支架,创生与知识呈现匹配的教学模式,并以淬炼硬核的专业团队为保障,从而描绘出学科综合学习的生动图景。

关键词:学科综合学习;联结;支架

全柳芳书记和她主政的太仓市经贸小学,以生成高质量联结为旨趣,依托活动支架,开展学科综合学习。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机整合,普遍规律与学科特质融为一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也带给我们众多有益的启示。

一、明确目标导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阐说培养目标时,提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是国家因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强调“新人”应具有综合素质这种新质。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在学科继续细化的同时,出现了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几乎所有激动人心的科技创新,都是学科综合化的成果。大学新兴专业的命名,大都用“和”“与”“及其”联结,体现“学科+”特点。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所谓“知识无边界”,连接(链接)成为知识生产的一种形态;知识“能够不断地敞开自身……建立在宽容,多样性基础之上”[1]。在以不确定性和不断变革为本质特征的知识社会,人们对“时代新人”有了新的素质要求。加德纳就提出未来社会五种心智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五种心智指的是学科心智、整合心智、创造心智、尊重心智和伦理心智。世界性课程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超越学科中心是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特征。

全柳芳团队基于自己对课程综合化的理解,把“联结”作为关键词,将学科综合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解为应该以“联结”为基本载体,提炼出综合学习的联结型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创生支架,有效支持学习活动。因“联结”式学习而生成的整合心智,自然是培育的重中之重。可见,全柳芳团队推进学科综合学习面向未来,指向时代新人培养的目标。

二、尊重学科知识本源特征

学科指学问或知识主体的特定分支。作为教育科目的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了学科结构的各个方面,而从学科学习的维度看,“综合”不是塞进去的,而是包含在内在品质之中的。综合学习其实是对学科的尊重,是祛除遮蔽的还原。从学习目标的全面性看,我们强调的学科育人,其实就是学科+德育。“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植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2]学科德育主要是把学科内在的滋养人格的因子激活。从学习内容的“天然”性来看,不少学科课程都是“天然”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综合性学科课程,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科学、艺术等等即是。二是学科课程的某些课程模块,如高中语文课程有几个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等,都是“跨”在其中。三是具有学科知识综合性特征的学科课程,“文史哲不分家”,物理、化学、生物在初中适度整合就成为科学。学科教学只要不关上瞭望别的学科的窗口,总是会打破学科壁垒的。从学习方式的实践性看,新课程倡导用实践的方式学,这种以用为学有的就是综合学习,如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有的是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客观上必然带有综合学习的色彩,如2022年版课程方案提出的“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等等。从学习评价的多样性看,2022年版课程方案要求“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如“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方法的杠杆作用,一定会倒逼综合学习。总之,全柳芳团队推行综合学习,体现了他们对学科的尊重,对学科实践规律的遵循。

(一)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

刚才我们讨论了学科综合“天然”的特点,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或者有的学科称之为“综合实践”等,则可以视作“人为”的,是需要学校和老师根据课标精神,依托教材,创生出来的。2022年版课程方案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起草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指出:“教育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相互交织、相互补充。近几十年来,关于课程的讨论一直在知识和能力之间不断摇摆。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可以配置一套新的动态机制,既可以为承担大量知识的教学方式提供支撑,也不放弃基于项目和基于问题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成果。例如,通过密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