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模拟习题整理版.docx
文件大小:42.39 KB
总页数:58 页
更新时间:2025-07-01
总字数:约2.83万字
文档摘要

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模拟习题2

1.甲乙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多年后,因两国数次发生边境冲突,甲国宣告终止与乙国外交关系。依照国际法相关规则,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卷一单项选择第29题)

A.甲国终止与乙国外交关系,并不影响乙国对甲国认可

B.甲国终止与乙国外交关系,表明甲国不再认可乙国作为一个国家

C.甲国主动与乙国断交,则乙国能够撤回其对甲国作为国家认可

D.乙国从未正式认可甲国为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属于实际上认可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建立外交关系属于法律认可而不是事实认可。法律认可是认定被认可者作为法律正式人格存在,表明认可者愿意与被认可这发展全方面正常关系,带来全方面而广泛法律效果,这种认可是正式和不可撤消,我们通常所说认可都是指法律认可。事实认可主要存在于英美外交实践中,它是为了处理既需要与某个对象进行某种交往又不愿或不宜与其进行全方面正式交往情况而产生一个权宜做法。事实认可被认为是不完全、非正式和暂时性,它比较模糊并能够随时撤消。

2甲国政府与乙国A企业在乙国订立一份资源开发协议后,A企业称甲国政府未按协议及时支付关于款项。纠纷发生后,甲国明确表示放弃关于该案诉讼管辖豁免权。依照国际法规则,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卷一单项选择第30题)

A.乙国法院可对甲国财产进行查封

B.乙国法院标准上不能对甲国强制执行判决,除非甲国明示放弃在该案上执行豁免

C.如第三国法院曾对甲国强制执行判决,则乙国法院可对甲国强制执行判决

D.如乙国主张限制豁免,则可对甲国强制执行判决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国家主权豁免是指国家行为及其财产不受或免受他国管辖。实践中,国家主权豁免主要表现在司法豁免方面,其中包含:一国不对他国国家行为和财产进行管辖;一国国内法院非经外国同意,不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被告或外国国家行为作为诉由诉讼,也不对外国国家代表或国家财产采取司法执行方法。应该注意,国家对于管辖豁免放弃,并不意味着对执行豁免放弃。即使国家放弃了管辖豁免,外国法院也不能所以当然地对该国国家财产实施扣押、查封等强制执行方法。

选项C、D错误。国家豁免权放弃是国家一个主权行为,必须是自愿、特定和明确。一国不能经过本国立法来改变别国豁免立场,也不能将一国对某一特定事项上豁免放弃推移到其余事项上,或将一国豁免放弃推移到另一国家上。

3.甲国在其宣告专属经济区水域某暗礁上修建了一座人工岛屿。乙国拟铺设一条经过甲国专属经济区海底电缆。依照《联合国海洋法条约》,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卷一单项选择第31题)

A.甲国不能在该暗礁上修建人工岛屿

B.甲国对建造和使用该人工岛屿拥有管辖权

C.甲国对该人工岛屿拥有领土主权

D.乙国不可在甲国专属经济区内铺设海底电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选项A、C错误,选项B正确。专属经济区法律地位既不是领海也不是公海。沿海国对于专属经济区不拥有领土主权,只享受条约要求一些主权权利。沿海国对在其专属经济区内建造和使用人工岛屿和设施、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事项拥有管辖权。所以,甲国在其宣告专属经济区水域某暗礁上有权修建人工岛屿,对建造和使用该人工岛屿拥有管辖权,但甲国对该人工岛屿没有领土主权。

选项D错误。其余国家在专属经济区仍享受航行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以及与此关于其余正当活动权利。

4.中国拟与甲国就关于贸易条约进行谈判。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要求,以下哪一选项是正确?()(卷一单项选择第32题)

A.除另有约定,中国驻甲国大使参加该条约谈判,无须出具全权证书

B.中国驻甲国大使必须有外交部长签署全权证书方可参加谈判

C.该条约在任何条件下均只能以中国和甲国两国官方文字作准

D.该条约在缔结后应由中国驻甲国大使向联合国秘书处登记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缔结条约程序法》第6条要求,在谈判、签署条约、协定时,谈判、签署与驻在国缔结条约、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馆长,无须出具全权证书,不过各方另有约定除外。

选项C错误。《缔结条约程序法》第13条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双边条约、协定,以汉字和缔约另一方官方文字写成,两种文本同等作准;必要时,能够附加使用缔约双方同意另一个第三国文字,作为同等作准第三种正式文本或者作为起参考作用非正式文本;经缔约双方同意,也能够要求对条约,协定解释发生分歧时,以该第三种文本为准。一些属于详细业务事项协定,以及同国际组织缔结条约、协定,经缔约双方同意或者依照关于国际组织章程要求,也能够只使用国际上较通用一个文字。

选项D错误。《缔结条约程序法》第17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