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祈雨文的应用场景与礼仪效用
据季华瑞《宋代救荒史稿》统计,宋代共发生旱灾788次。在旱灾频仍的背景下,宋代祈雨仪式众多,时人创作了大量祈雨文。宋代不乏大量写作祈雨文的作家,真德秀就是代表之一。笔者通过逐篇阅读《全宋文》中真德秀的所有文章,筛选出明确提及祈雨仪式、祈雨活动或祈雨意图的文本,统计出《全宋文》共收录真德秀祈雨文107篇,其中祝文57篇,疏24篇,青词23篇,醮词2篇,表1篇。真德秀祈雨文文体种类多样、信仰多元,在南宋祈雨文中具有典范意义。
一、真德秀祈雨文文体概览
真德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祈雨文,大多被保存于《全宋文》中。这些祈雨文涉及多种文体,包括祝文、疏、青词、蘸词、表五种。
(一)祝文
祝文为祭祀鬼神先祖的文辞,始于上古,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对祝文的性质、分类有较为清晰的叙述:“按祝文者,飨神之词也,刘勰所谓‘祝史陈信,资乎文辞者,是也…考其大旨,实有六焉:一日告,二日修,三日祈,四曰报,五日辟,六日谒,用以飨天地山川社稷宗庙五祀群神,而总谓之祝文。其词有散文,有韵语,今并采而列之。”[2]
真德秀祈雨祝文应归为六旨中的“祈”,且语言符合徐师曾“韵散结合\的概括。传统祝文有固定的结构:首先多以发语感叹词引起神明注意,其次交代祷告对象、祷告之人,再次交代祷告事由,最后提出交换条件。真德秀部分祈雨祝文完全符合上述结构,如《龙湖祝文》开头交代祷告对象“龙湖之神”和祷告之人“某以城钥之守”,接着说明祈愿内容,表达报恩之心。真德秀祈雨祝文中,有13篇与《龙湖祝文》结构完全一致,内容也几乎一字未改,仅改动祷告对象和干旱区域,显示出真德秀对传统结构有意识的套用。
《祭大仙祈雨祝文》一篇,四个“鸣呼”分别引出神明之超凡、百姓之疾苦、求雨之心愿,并收束全文。“鸣呼\属于祝文中常用的发语感叹词,而对神明能力的赞美与对黎民疾苦的描绘,是不同于传统祝文的创新之处。真德秀的大部分祈雨祝文,均以叙述干旱情况和百姓苦难为开头,随后转入对神明能力的描述,再表达祈雨愿望和虔诚等待之心,有时以“敢顿首以请\敢再拜以请\“谨告\等祝文专用语结尾。
(二)疏
疏文源于南北朝佛教斋会所用斋疏,五代时,道教尝试在斋醮法会中使用功德疏。3]作为宗教仪式文体,疏文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公文文体的形式特点。中国信仰有神俗对照的倾向,凡俗世界有一套官僚体系,神仙世界也必遵照它而有一套神圣的官僚体系。因此,斋醮仪式也对照臣下向皇帝上疏的程序,形成了一套神圣的上疏流程。这一流程中所使用的文体“疏文”便吸收世俗公文“疏”的格式,对神灵称臣,并在开头使用套语“伏以”在文末使用“某无任\等。
真德秀部分祈雨疏保留了以“伏以\开头、“某无任\结尾的形式,结构上,一般先叙干旱情状,再表达祈雨愿望,有时会在祈愿前赞美神明的能力。
(三)青词
青词作为一种仪式文体,诞生于唐代太清宫斋蘸仪式的改变。杜佑《通典》载:“比太清宫行事官,皆冕服,爰及奏乐,未易旧名。并告献之时,仍陈册祝,既非事生之礼,皆从降神之仪。且真俗殊伦,幽明异数,理有非便,亦在从宜。自今以后,每太清宫行礼官宜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于纸上。”[4]
唐代青词具有严格的格式规范,而真德秀的祈雨青词并未完全遵循唐代青词的固定格式,仅在少数篇目的文末使用了“臣无任\等套语。结构上,真德秀祈雨青词一般分为描写旱灾情况和表达祈雨愿望两部分,最为简单。
(四)醮词
蘸词是道教醮仪中使用的文书,陈设祭品时,以上章之仪奏告神明。斋、蘸仪式的融合使斋词、醮词的区分不再明显,宋真宗后,二者被青词取代。《全宋文》保存了真德秀的两篇祈雨蘸词,结构与青词一致;其中一篇以“伏以\开头。
(五)表
表原为陈事言情的上行文种,但在宋代,表剥离了参与政事讨论的功能,而成为庆贺、进献、陈情、谢恩的礼仪文体。《全宋文》所收《告斗祈雨表》,以道教的北斗七元尊为上表对象,将用于政治场景的文体移用于斋蘸仪式。表文形式上保留了表的一般程式用语:开头以叙述语“伏为”引起叙述,中间有“臣某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的中谢,结尾有表示惶恐的结束语“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结构上灾情描写与祈愿交织,没有鲜明的分层结构。
二、真德秀祈雨文应用场景
真德秀的祈雨文为不同应用场景而创作。一方面,它们被应用于不同的地点场景;另一方面,它们被应用于干旱的不同阶段。
(一)地点场景
不同的祈雨文体一度应用于相应的宗教祈雨仪式。祝文应用于本土信仰的祭祀仪式,疏应用于佛教斋会仪式,蘸词应用于蘸仪,青词应用于道教斋蘸仪式。但到了南宋时期,这些文体已通用于各种仪式,不再有严格的宗教场景划分。相应地,应用各种文体的地点场景也较自由。祝文、疏、青词都可被应用于寺庙、道观、神祠、名山、湖潭等地点场景中。
《全宋文》共收录真德秀祈雨文107篇,其中74篇地点可考。将这些祈雨文的应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