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琼剧特色艺术
摘要:戏曲行当是我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体制之一。由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特点,戏曲在表现舞台艺术的时候,便刻意将人物归划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型融入戏曲,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艺术载体价值与文学创作价值。然而戏曲行当的本质,是对生活内容的系统性的艺术夸张,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戏剧美学趣味。
关键词:戏曲;行当的作用;琼剧行当的起源;琼剧行当的细分
一、戏曲行当的作用
戏曲表演是一种以程式化、戏剧化、歌舞演故事的舞台表演艺术,是综合运用“唱、念、做、打”为一体且多种表现手法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随着戏曲艺术的逐渐完善成熟,在戏曲艺术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载体就是‘行当艺术。据史料研究记载:戏曲史上行当的首代名词并非以行当称之,而它最初的说法是说为演员的“分布饰色”所谓的“部”还有“色”其实就是大家所常说的“行”和‘‘当”原称。行当艺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划分是根据剧中出现的人物,是根据其的自然属性(包括年龄、性别、环境等)、社会属性(包括身份、职业、性格、气质等),表演风格的装扮,表演技术专长等等,在化妆服装辅助下等各方面加以艺术夸张综合归类划分成大体的“生、旦、净、末”四种类型。另一种说法也可以根据扮演剧中人物划分不同的行当角色,但是必须在剧本的相辅之下才能进行细化分配。行当在剧本剧情的提供下它谱写的是人物的轮廓、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年龄、任务的特征都是有一个基本规行,它是导演、演员沿着它的轮廓做进一步的精雕细刻、深度塑造艺术产物,这中艺术现象说白了就是行当形象。所以既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的细分,又是,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城市的分类系统,所以行当的基本作用就是体现人物的自然属性,体现人物的社会属性,是创作者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美学形象,同时行当的产生有助于观众从外部造型上对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品性的善恶美有印象鲜明的认识与对比,是演员与导演进行形象创造的造型基础,是戏曲演员,把握和演绎剧中人物的表演程式,技术和手法的具体创造物之一。
二、琼剧行当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琼剧行当的历史可以延伸到宋元朝,当时起初行当的发展形式分工并不全面。然而它的起源却有着多种说法、首先有人认为琼剧的行当产生基本影响具有两个方向,一是民间手持木丈的曲艺木偶戏,借鉴军戏并经过数百年来琼剧老先辈、老艺术家们根据世代口传的方法把琼剧的行当一代一代的演变延传至今逐渐形成现有的行当。另一种说法确是认为琼剧的行当起源于体制来自南戏,是吸取南戏的艺术形式而成,而早期的琼剧行当与古梨园戏却也有着一样的艺术载体元素,据之也可以确定出就是现在的琼剧行当与南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载体关系。
近代来由于国内戏曲大幅度进步与各地方剧种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动力下,琼剧通过与国内各大优秀剧种进行交流学习,间接性地促进琼剧行当艺术的完善性。经过吸收粤剧、潮剧、京剧等优秀剧种的艺术风格结合琼剧特有的艺术风格不对创新出独具代表琼剧的行当艺术。在最早期的琼剧行当中主要只是以生、旦、净、丑、四大类为主要分支,从清末不断发展至今,才形成具体性分工划分出来划分的生、旦、净、末、丑、五大主要的行当体制。
三、琼剧行当的细分
在琼剧行当分类中,据不同的文献资料、不同的文艺单位,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以海南省琼剧院所发表的《琼剧概貌》一文中,就明确认为琼剧行当在琼剧艺术舞台上,可具体分为生、旦、净、末、丑、杂为六大主要行当类别,从该文献上解明琼剧行当配套齐全,分工合理足以定格行当艺术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台柱。而第二种观点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主要也是分为六大类,但是其的行当细分却为生、旦、净、丑(花生)、须生、婆脚(归属于老旦一种)为主系。在第三种观点中以海口市琼剧团《琼剧的始源》中认为琼剧行当可分为五大类:分为生、旦、净、末、丑。其行当分配艺术特征都有明细分工。根据以上所述观点,结合目前琼剧舞台上现行的行当,本人把琼剧进行细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生行在琼剧舞台上占据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其通常分为正生、贴生、武生、小孩生(娃娃生)。正生:属于文戏老倌又称为小生,在海南当地观众俗称“生脚”,像类似行当主要以唱功、做功为主,面部化有清秀的俊妆,表演举止动作温文尔雅,潇洒大方,喜持白纸小扇,多扮演贫苦士子或富家子弟。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定格,不同的表演特点也分为扇子生、纱帽生、穷生等。角色人物如《张文秀》中的张文秀、《搜书院》中的张日文;贴生:其行当性质、表演风格、人物特征与正生一样,其俗称为“二冲”主要是扮演生角中的二号人物;武生:武戏老倌,主要扮演英雄人物和江湖豪客,通常以武打戏为主表演过程中身段动作干脆利落,动作威武且唱功也要求具备相应的功底,武戏角色人物如《三气周瑜》中的周瑜、《逼上梁山》中的林冲;小孩生:顾名思义就是娃娃生,多为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