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扎根理论的师范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docx
文件大小:26.17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7-01
总字数:约9.16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扎根理论的师范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遵循扎根理论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探讨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师范生专业认同受到来自个体内在心理、重要他人规范、专业培养环境和专业社会声誉的综合影响。其中,自我图式通过行为意向、重要他人通过施加主观规范、专业培养环境通过发展个人能力、专业社会声誉通过给予信息反馈等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基于此,为强化师范生专业认同,应提升专业角色认知;合理运用重要他人主观规范;改善专业培养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培养实践场;完善社会支持制度,融通师范生专业发展渠道。

[关键词]师范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模型;自我图式

一、问题提出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相关文件,强调要切实做好师范生培养工作,“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1]。专业认同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它是指学习者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受、喜爱所学专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的一系列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心理过程[2]。随着师范生个体在校期间学习经历与学习体验的变化,其对专业的认知、情感、行为也会相应变化,由此影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师范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展开调查,有定量研究发现,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9.05%的师范生专业认同水平极低,分析得知与职业声望、课程设置、入学动机等方面显著相关[3]。也有研究者对特定专业师范生群体开展实证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同度较高[4],教育技术学师范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5],但也有研究者通过建构模型,采用实证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不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性[6]。此外,也有研究者采用质性研究对小学教育专业男性师范生的个案研究发现,其职前和职后的专业认同均偏低,并主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3方面分析了影响因素[7];也有研究者采用追踪研究发现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均高于理论中值,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存在相互预测的关系[8]。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师范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上侧重于学科性视角,即对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等某一特定专业群体进行研究,缺乏整体关系型视角的研究;第二,研究方法上侧重于运用定量范式的形式开展,尽管该方式有助于分析当前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但难以深挖影响其内在的深层原因;第三,研究分析上侧重对影响因素的结果阐述,缺乏专业认同影响的过程性分析;第四,研究结论上专业认同度偏差较大,欠缺通则式解释。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广东两所师范院校在读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并运用叙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建构提升策略,一方面希望能为师范生自身的专业认同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能为高校提高师范生专业认同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构建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常在进行扎根理论研究之前,不能有任何假设的理论,需直接从实际观察切入,从第一手资料中归纳总结、概括经验,再上升到理论[9]。本研究采取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资料,并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进行三级编码,进而反复归纳、比较分析,最终形成理论。

(二)研究对象选取

本研究以全日制本科在读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在正式访谈前,为避免地域和院校差异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故选取两个省的两所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作为访谈对象的来源。接着,研究人员再通过熟人网络获取若干本科在读师范生的联系方式,在表达个人研究意图并征求研究对象同意后,以滚雪球抽样法[10]获取更多样本。在遵循目的性抽样的原则下,研究最终选取32名受访者,对访谈对象进行编号,选取28份访谈材料(F1—F28)进行编码分析,余下4份(F29—F32)做饱和度分析(如表1所示)。

(三)研究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广泛阅读文献与思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访谈提纲,随机抽取5名受访对象开展预访谈,随后参考访谈的结果修订并形成正式访谈提纲,内容主要包括师范专业具体的填报过程、对当前自身专业的评价、影响专业认同的深层原因等。为兼顾受访者的意愿与访谈的质量,本研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每位访谈者访谈时间为30~50分钟,且访谈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以录音方式保留原始资料。最终,共收集音频数据1216分钟,文本材料近30万字,并以此为依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与分析,提炼概念与范畴,构建模型框架。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