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
—PAGE1—
团体标准《趋肥型牛肉质量分级》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立项背景
我国肉牛产业高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23年全国肉牛存栏量10509万头,出栏量5023万头,牛肉产量753万吨、产值约6024亿元,位列全球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巨大动能。我国牛肉消费量也急剧攀升,2023年牛肉消费量1027万吨,占肉类消费量的15%。但是,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逐渐遇到瓶颈,牛肉价格大幅波动,2024年牛肉价格跌至近5年最低,活牛价格更是跌至10年最低水平,为肉牛产业纾困也于2025年第一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与此同时,全国优质牛肉供给在总消费量中的占比还不高,终端消费市场上价格较高的牛肉多为国外进口牛肉,消费者普遍认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畜牧业强国的牛肉品质优于国产产品,国产优质牛肉的市场辨识度很低。
我国肉牛生产以趋瘦型品种为主,趋肥型和兼用型品种为辅;其中,以和牛、安格斯及其杂交牛为代表的趋肥型品种虽仅占1.5%,但处于起步和逐步成熟阶段。目前,我国现有关于牛肉质量分级的标准普遍是基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以脂肪沉积为主要评价因子且以生产为导向的肉牛产业标准体系,但其更适合以煎烤为主的西式烹饪方式的趋肥型牛肉,不能满足中国特有的餐饮文化,即涮、炖、炒等丰富多样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不符合我国肉牛产业实际生产的肉牛品种特性情况。当前我国肉牛产业面临寒冬时期,急需打破消费者对于国外牛肉品质的盲从,破除从业者对于国外肉牛产业标准体系的跟风,改变行业现有以规模发展为产业主要动力的现状,推动本土优质牛肉产品抢占国内市场,反向带动全国牛肉产业提质增效,以产业振兴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以生产为导向的肉牛产业标准体系基础上,尊重现行肉牛生产、流通和消费利益链条和交易体系的规律,建立一套以消费者实际牛肉消费偏好和经销主体采购选择倾向为导向的新型牛肉质量分级评价标准体系,坚定产业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我国肉牛产业和品质标准话语权,以市场认可的牛肉质量分级评价加全产业链联盟合作的方式提高国产优质牛肉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价值,平滑价格波动,稳定肉牛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
(二)任务来源
深圳市作为全国极具代表性的特大型农产品输入型城市和消费市场,发扬“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于2024年在农业农村部的批准下开展水果质量分级试点,建立起了标准先行加产业联盟推送的水果质量分级评价和市场推广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25年4月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要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认证制度。2025年5月12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下达了《关于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工作的函》(农质标函〔2025〕42号),明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试点,率先推进牛肉、水果分等分级。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全国唯一的地方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农业农村部有关工作要求,委托其下属的全市唯一一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性技术支撑机构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尊重现行趋肥型牛肉生产、流通和消费利益链条和交易体系的规律,探索建立适应消费市场实际需求的趋肥型牛肉质量分级标准,提升优质牛肉在深圳市场供给,为全国摸索经验。
(三)起草单位
主要起草单位:
主要起草人:
(四)主要编制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2024年12月,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明确参与起草单位和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研讨标准框架和提纲,确定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安排及要求。
2.收集、查阅资料,编制标准讨论稿
2025年1月-3月,收集、查阅资料,编制标准讨论稿。起草组人员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牛肉分级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电话问询等方式咨询科研院校以及肉牛生产、屠宰加工、批发贸易、餐饮等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交流消费者需求、行业痛点和发展趋势、标准技术要点等内容,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制标准讨论稿和编制说明。
3.标准技术参数验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5年4月-5月中旬,标准技术参数验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通过企业咨询、收集资料,并采取符合标准要求的样品并进行测试验证和技术分析,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4.征求意见阶段,完善标准并形成送审稿
2025年5月下旬-6月,完善标准征求意见稿。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挂网征求各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并形成标准送审稿。
二、主要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