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做泥塑
课型:常态课
授课人:
时间:
课时:1课时
班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泥塑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知晓其历史悠久及文化内涵。
2.认识制作泥塑的基本材料——黏土的特点,如黏性、可塑性等。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和实践操作,掌握搓、揉、捏、压等基本泥塑制作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简单的泥塑作品。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泥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品质,在制作过程中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泥塑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黏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做泥塑》是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的拓展实践课。在学生认识了石头、木头、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后,引入黏土这一特殊材料进行泥塑创作。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泥塑制作过程,进一步了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这节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丰富学生对材料世界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搓、揉、捏、压等基本的泥塑制作方法。
2.运用基本方法,制作出简单的泥塑作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泥塑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2.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克服遇到的困难。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泥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泥塑有初步的理论认识。
2.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基本的泥塑制作手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操作技巧。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泥塑,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发挥创造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创作思路,分享制作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准备】
1.足量的黏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材料进行创作。
2.泥塑制作工具,如泥塑刀、小木棍、塑料刮板等,也可准备一些废旧物品,如瓶盖、小树枝等作为辅助材料。
3.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与泥塑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优秀的泥塑作品。
4.展示台,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用时3分钟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特别的视觉盛宴,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有趣的东西。
好了,视频看完啦,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这些活灵活现的作品都是用一种神奇的材料——黏
土制作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索的艺术——泥塑。(板书课题:做泥塑)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泥塑呢?或者有没有自己动手做过一些小手工呢?来,和大家分享分享。(请几位同学回答,分享自己的经历)
(播放一段展示各种精美泥塑作品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动物、人物、场景等不同类型的泥塑)
通过播放精彩的泥塑作品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泥塑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分享相关经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
用时25分钟
1.认识泥塑和黏土(4分钟)
同学们,泥塑可是我们国家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啦!从古至今,人们用双手和简单
的工具,把软软的黏土变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用来装饰生活,表达美好的愿望。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些黏土,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摸一摸、捏一捏,感受一下黏土是什么样的。
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请几位同学回答)对,黏土
摸起来黏黏的、软软的,可塑性很强,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它才成为了制作泥塑的好材料。
2.学习基本制作方法(8分钟)
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展示一些神奇的魔法,把这块普通的黏土变成有趣的形状。
首先是搓泥条,就像我们搓面条一样,把黏土放在手心里,双手来回滚动,注意用力要均匀,看,这样一条粗细均匀的泥条就搓好啦。(边说边示范,让学生
跟着模仿)
然后是揉泥球,把黏土放在手掌心,用另一只手的手掌轻轻按压,同时转动黏土,慢慢地就揉成了一个圆滚滚的泥球。大家试试看。
再看看捏的方法,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小动物的耳朵,就取一小块黏土,用手指捏出耳朵的形状,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它更像。(示范捏的动作)
还有压,把黏土放在桌面上,用手掌或者工具轻轻按压,就能把它变成扁平的形状,像做饼干的时候压出花纹一样。(进行示范)
(学生分组观察、触摸黏土)
(教师拿起一块黏土,开始示范)
(学生跟着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介绍泥塑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