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声音的特性
【题型导航】
TOC\o13\h\z\u【重难题型讲解】 1
题型1音调 1
题型2响度 5
题型3音色 9
【能力培优练】 12
【链接中考】 24
【重难题型讲解】
题型1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
(1)定义: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字母f表示。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如果一个物体在1s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100Hz,表示f=100Hz。
(4)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的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听起来越清脆;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听起来越低沉。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如图,将一把钢板尺压紧在桌面上,分别将钢板尺的不同长度伸出桌面边缘,用力波动钢板尺伸出桌面的部分,使其振动发声,听声音高低的变化,观察钢板尺振动快慢情况。
钢板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越慢,发声的音调越低。因而可知,物体振动得快,发声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声的音调就低。
4、超声波与次声波
(1)人能感知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之间。物理学中把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
(2)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
★特别提醒
(1)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在相同条件下,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5、人和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1)人和动物听觉频率范围各不相同。另外,不同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也略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听觉频率范围也不同,所以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仅仅是理论上的。
(2)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一般会伴有次声波产生,很多动物都能听到,如狗、大象等。
(3)海豚、蝙蝠等能发出超声波,而大象能发出次声波,它们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完成交流和捕食。
【探究归纳】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典例11】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04年12月26日由强烈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造成了数十万人员伤亡,被称为“世纪之灾”。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海啸”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A.动物反映灵敏 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 D.动物能观察到地震
【答案】C
【详解】在地震、海啸、核爆等事件中,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但某些动物能够听见次声波,所以“海啸”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从而提前避开了海啸。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典例12】AI声音克隆技术日益成熟,利用该技术可以随时模仿任何人声音;AI声音克隆主要是克隆了声音的(填声音的特性),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人们(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答案】音色能
【详解】[1]由题意可知该技术可以模仿任何人声音,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即音色不同,所以该技术主要是克隆了声音的音色。
[2]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则
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典例13】如图,在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柱”)的振动,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2)若用嘴依次用同样的力量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柱”)的振动,盛水越多,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3)由此联想到,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音调逐渐(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若要产生i八个音阶,则产生1音的是图中(填字母)玻璃瓶。
【答案】(1)瓶壁和水柱低(2)空气柱高(3)升高(4)A
【详解】(1)[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用相同的力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