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蓝韵弘道致远
宿迁市经济开发区青海湖路小学(以下简称青小)成立于2018年,秉持“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校训,努力打造青风蓝韵的美好教育样态。2023年9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致敬教育家·践行新使命”教科研党建共同体,通过党建搭台、合作共建、组织联动的方式,引领基层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青小成为首批教科研党建共同体成员单位,并以此为契机,驶入了涵育教师教育家精神之路的快车道。
如何深度涵育、生动实践教育家精神?作为一所蓬勃发展的年轻学校,青小262名教师的平均年龄为29岁,在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教育家精神内涵理解不深,部分青年教师还只把教师作为“职业”,并未把教育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是对教育家精神践行路径不清,亟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提升育人智慧;三是对教育家精神弘道追求不高,教师囿于平庸的教育生活,教育视野比较狭窄,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不够自觉。为了突破这些困境,青小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成立的省教科研党建共同体引领下,把涵育教师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在价值引领、成长赋能、弘道追求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阅读寻访:以理想感召实现价值引领
教育家不是虚化的偶像,而是真实感人的榜样;教育家精神不是个性特征,而是中国优秀教育者集体人格的荟萃;教育家精神不应是外在的要求,而应成为教育者内在的追求,只有内化于心,才能由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适逢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教育家精神之路》,这本书从多重视角展现了江苏教育家真实的教育人生,立体、全面地刻画教育家鲜活的精神样貌。由于书中8位教育家均在江苏长期工作或生活过,书中既有教育家的人生小传,也有学者深度解读的精神要义,更有家人、践行者的深情诉说,这为引领教师走近教育家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青小以这本书为起点,带领老师们开启了共读之旅,从书中寻找教育家人生的价值意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确定教育征程中的“心灵坐标”。
(一)交友式自读,了解教育家成长之路
共读《教育家精神之路》的意义就在于引导教帅和教育家交朋友,不再仅仅从精神上仰视教育家。学校召开了共读启动会,通过四位教师“领飞式”荐读来推介此书,四位教师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做了很好的分享。随后,学校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视频,每期介绍两位教育家,音频、视频、文字的融合让教育家与教师走得更近了。正如一位青年教师所说:“书中的教育家,其实我并不陌生,但之前似乎离我很遥远。读了这本书,陶行知、陈鹤琴、斯霞、李吉林等不再只是书本中的名字,而是离我很近的教育人,他们仿佛与我在倾心交谈。朱征讲述外婆斯霞老师夏天‘拣米’的故事,就如同我童年场景的复现,格外亲切。”这样立体、多元、共情的视角,让每位教师在自读、领读、共读中走进了教育家的真实人生,与自己最欣赏的教育家交上了朋友,教育家精神就这样在老师心中逐渐具象起来。
(二)论道式辩读,领悟教育家精神之脉
青小还组织教师在校本研修时围绕“教育家有怎样的精神特质”进行研讨、思辨。刘老师倾慕鲁洁老师的治学精神。她提到71岁高龄的鲁老师曾推辞研制课程标准的任务,但后来又决心承担这个任务的故事,因为鲁老师强烈意识到道德教育的理论必须到实践中去完善。“学问的高度,就是做人的高度。学问做到最后,靠的是人性和道德的力量。\这句话深刻阐释了鲁老师的为人、为学之道。无论是陈鹤琴提出的“一切为儿童”、朱小蔓倡导的“情感教育”,还是叶圣陶广为流传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都是教育家在长期育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通过这样的辨读,老师们在深入理解、深度比对、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与内化。他们不断领悟:真正的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是从未离开教育场域的生命存在。他们之所以值得敬仰,是因为他们把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能够把对每一名师生的关爱融入生命历程,始终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三)沉浸式访读,触摸教育家精神之脉
开展共读后的暑假,青小发起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教育家寻访之旅”。一行三十余人,奔赴徐州大马路小学。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这所小学工作了18年。火热的天气里,老师们在于老师的徒弟一一刘杰老师的带领下,行走校园,驻足于老师的手稿、著作,触摸他“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的教育家精神,重走他的精神成长之路。刘杰老师为大家倾情讲述了于老师永远做“儿童的语文,自主地生长”的故事,现场的老师也不禁交流起于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从《教海漫记》到五重教学法,从教学艺术的锤炼到做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那一刻,一种别样的情感在老师们心中油然而生,教育家精神已然浸润在每个人的血脉之中。寻访天地,阅读行走,就这样,叶圣陶故居、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新安小学等都留下了青小教师朝圣教育家的足迹。在这样的寻访中,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