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作者:孙道荣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36期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我的朋友
是位老师,在一个偏远的山区支教,在她给孩子们念泰戈尔这首诗的时候,教室里忽然传来了
一阵轻微的啜泣声,她循声看去,只见一名女生泪流满面。她走过去,轻声问女生怎么了?女
生擦了擦眼泪,平复了一会儿,满怀歉意地对她说,对不起,老师,我控制不住。
她没想到,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会这么丰富,一首诗歌就能让他们这么感
动。她猜想,一定是泰戈尔的这首情诗,触动了这个十二三岁女孩子的内心。但转念一想,难
道她已经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了?这也太早了点吧?想到这里,她又试探性地问她,为什么?
女生站了起来,对她说,老师,我觉得世界上还有更遥远的距离。教室里躁动了,全班同
学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了那名女生的身上。
她用目光鼓励着女生。顿了顿,女生说,我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爸爸妈妈到城里打
工去了,而我们一年也见不到他们一面。
她怔住了。刚来支教时,她就了解到,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爸爸和妈妈都外出打工了,
很多孩子是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打工的父母,一两年都难得回家
一次,有的甚至好几年才回来一次。因为常年连面都见不到,很多孩子严重缺失父爱和母爱。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她注意到,另外几个女生的眼睛,也湿润了。她的眼眶,也有点
湿。那是朋友支教以来,感触最深的一堂课。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仿句,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
离,是你在四环,我也在四环。这是一位住在北京的朋友,在经常拥堵不堪的大城市,最遥远
的距离,往往就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即。现代人的无奈,跃然纸上。
有人写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出了校门,却找不到一家可以收留我的大门。为了找
到一份工作,多少学子四处求职,到处碰壁,其中辛酸,唯有过来人自知。
还有人这样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城里的房子那么多,却没有一处是我安身之地。
这是一位在城里奋斗了若干年,却连个栖身之所都买不起的打工仔的心声。
让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跌倒了,而我却不
敢伸手去扶你一把。在信任严重缺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已危如巢卵,不堪一
击。身体近在咫尺,心灵却远隔天涯。
龙源期刊网
真正遥远的距离,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距离本身产生的,而是迫于现实的困顿,或者迫
于人生的无奈啊!
怦然心动[]
所谓“最遥远的距离”,在不同境遇中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对暗恋者来说,是近在咫尺却
不能说出“我爱你”;对留守儿童来说,是和父母见面不得的痛楚;对路过求助者的人来说,是
不敢伸手相助的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的冷漠。距离,从来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关乎人的心
灵,它是一种痛楚,一种无奈,一种彷徨,但同时,它也寄予了人们想打破距离的希望:我们
不想人们之间有冷漠、隔阂的距离,就要用温暖的沟通去消除它;我们不想有父母子女难以相
见的距离,就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去关注它。
对待不希望看见的距离,也许最开始我们只是无奈,但我们更需要知道,最终能消除距离
的,是行动。
【文题延伸】无奈的距离、当距离不能产生美、让冷漠不再……(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