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们该怎么上科学课.ppt
文件大小:1.12 MB
总页数:56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2.25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五章我们该怎么上科学课?;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了解学生的已有概念

〔前概念〕;新修订课标传递的信息;14个大概念----科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把握;为什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已有概念的来源;学生已有概念的正误;了解学生已有概念的教学意义;了解学生已有概念的主要方法;基于已有概念的课堂策略;案例:水珠从哪里来?;水是瓶子里渗出来的吗?;课前的工作给我们哪些启示?;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红色的冰块;指向概念建构的问题结构;关于概念的转变;学生已经转变了多少?;怎样到达理想的效果?;学生通过证据信服新的概念;二、上好科学课的几个技巧

〔一〕、科学教学的根本方法。

〔二〕、有效探究。

〔三〕、科学课堂上的“五不〞。

〔四〕、当好科学教师的10个“小窍门〞。;〔一〕、科学教学的根本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要小而具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2、情境要有启发性。

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方案的制订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

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

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开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2、制定活动方案;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制作;(3)多让学生动手做

你听见了,你忘记了;

你看到了,你明白了;

你做过了,你记住了。

;〔二〕、有效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等等。;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科学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课堂探究学习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探究性学习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探究中学习研究自然的方法和技能;

二是探究性学习要求儿童形成研究自然科学的根底,那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

三是探究性学习希望儿童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的根底上,乐于继续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探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以新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