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日知者行动:一部活的校长学.docx
文件大小:27.3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7-02
总字数:约6.2千字
文档摘要

日知者行动:一部活的校长学

儒雅睿智,总给人“思想者”的印象。和他交往,我多次想套用笛卡尔的句式调侃他:你思故你在。2022年5月,组建名校长工作室,借助这个平台,把结合工作实践深度思考的习惯传递给甚至是“传染”给一群校长以及更多的教育同仁。他们启动“日知者行动”,每天发布“日知录”,每旬发布《日知者(旬刊)》,节点时间组织讨论反思“日知者行动”。迄今,《日知录(旬刊)》已编印106期,每个人“日思”半年集辑的“土书”都有5部。工作室成员365日不间断地撰写与交流“日知录”来记录与创造思想,以长期主义的方式达成“内在整体改进”,已在各成员生命境界的跃升和学校实践的改进方面“可看见”,并让人有更大的期望。

笔者以为,张菊荣校长工作室的“日知者行动”,就是一部活的校长学。校长学是以校长的角色、职责及其对教育生态的影响为核心,融合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学校领导和管理中涉及问题的一门学科。校长学强调校长的素质对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作用。“日知者行动”这部活的校长学,则从校长的价值力、思维力、治理力、执着力等多维度描绘出校长素质的四维图景,建构了校长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一、价值力:教育信仰的建构

价值力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原动力,是组织精神的集中体现。张菊荣认为价值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他们的工作室养成叩问价值的习惯,把价值力培养作为优秀校长的第一内功。

(一)使命感的确立:教育作为生命意义的终极价值

价值力源于价值观,价值观就是生命观、生活观、世界观。正是对“意义人生”的追求,使我们超越了自然的人,而进人社会、文化层面。人生意义的实现在教育工作者就是教育的使命感。使命感就是“天降大任”,使命感就是“舍我其谁”,使命感就是“理所当然”。于是,我们就开掘了力量的源泉。情怀涌现,斗志激昂。我们为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就是本乎天性,自然而然。《日知者(旬刊)》每期有个《十日谈》栏目,这里擷取几个标题,就可以感受到价值力的扎根生长。如《在思考中追求人生的价值》(李莺)、《做教育的追梦人》(肖晶)、《学着走向迷恋他人成长》(杨志华)。

(二)愿景的描绘:将使命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教育图景

愿景是由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形成的未来情景意象描绘,具有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的作用。校长要善于把使命通过愿景的描绘意象化,可看见、可触摸,也就更有召唤力和凝聚力。比如张菊荣的团队,就有校长将学校发展的愿景描绘成“蓬勃生长欢乐颂”,就让“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具象化、情景化。有的校长把学校愿景描绘成“让学校到处流淌着奶和蜜”,让我们感觉到这所学校不仅给学生基本的营养(奶),还有幸福的体验(蜜),是科学性和诗性融合一体的“完人”教育。而在“日知者行动”中,校长们都在张菊荣校长引导下,建构“三维愿景模型”:核心理念层一学校精神的提炼;实践路径层一课程、教学、活动、环境育人四要素的系统建构;成果预期层一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思维力:认知范式的优化

张菊荣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认识到,校长办学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在于没有建立把理论与实践打通的思维方式[1。因而,“日知者行动”就要锤炼教育学敏感,掌握在现实情境中处理理论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其着力点则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会战略性思维与系统思维

构建全景图。打开战略思维的时空维度,学会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看基础教育,从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看吴江教育,从新技术涌出趋势想望未来学校,从核心素养的凝炼过程想望“新人”特质的迭代;形成系统思维的生态认知。在阅读若干教育学论著的基础上,构建“学生一教师一学校一社会”的四维系统模型,在教学相长、校家融合、社会即学校等方面形成多重突破,同时参照学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融通的基础上寻找到学校文化“自己的句子”;推进知识体系的跨界整合,“日知者行动”努力构建‘知识结构,“1”为教育哲学基础,“X”则为跨界知识群,这从他们的必读书目就可以看出,比如《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侧重夯实教育哲学根基的“1”,而《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五项修炼》等大量的课程教学论、组织学著作属于跨学科知识群。

(二)培育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

学会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的能力,强调科学思考和理性分析。反思性思维主要是对自身思维的审视和改进。批判性思维侧重指向外部信息,反思性思维则指向自身思维,它们都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一个优秀的校长学会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就能够理性、客观地对待外部信息和自身以往的经验,不断做出路径优化和策略调整,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日知者行动”就是为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面对众声喧哗,“借我一双慧眼吧”,拥有自己的主见;返诸自身,“认识你自己”,通过反思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