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传统木榨油步骤图.docx
文件大小:267.66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3.33千字
文档摘要

我国利用油料植物制油的历史很早,早在轩辕黄帝时,就学会了从植物中提取油料的技术。《黄帝内传》上说:”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力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

据《天中记》的记载,最早的植物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又名乌桕,是一种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都可榨油,种仁榨取的油称“桕油”或“青油”,现在一般只供油漆、油墨等工业上用,是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

芝麻油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一种食用油。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掌握了芝麻油的提炼方法:“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因为芝麻经焙炒后制作的芝麻油常有浓郁的芳香气味,因此,人们又称它为“香油”。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十字花科植物芸苔(即油菜)的种子富含油脂,经过榨制可以得到一种色泽金黄或棕黄的透状的菜籽油,其味甘性温,且产量较高,从此它成为古代最为常用的素食油类。

唐宋之后,人们发现胡麻、黄豆、茶子等,都可以通过压榨或者浸透的方法获得可食用的油,只是由于品种的不同,产量和风味也有很大区别。

古代用榨油法榨油,胡麻每石可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自此之后,中国人餐桌上的油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压榨法”是古代一直沿用的制油方法,其方法是通过人力拽放和榨杆的大力撞击,榨出油料中的油水。《农书》、《天工开物》文献记载,古代都是利用木制的榨油设备榨油,利用击木楔产生的巨大压力将油榨出。

至少在东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杠杆式的压祷取油工具。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一倾收二百石,输于压油家”。这里的”压取油“就是榨得的油,”压油家”就是榨油的作坊。

“榨油”和“压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榨”字构造来看,它的本意应该是与木有关的物品。《集韵》中对“榨”字的定义是:“榨,楚懈切,打油具也。“只要在碾碎的油料上施加压力将油挤出都可称为压油;而榨油是专指利用油榨将外力转化为强大的压力,施加在碾碎的油料上,从而将油榨出。

唐代的油榨,是先将四个大木头叠成方柱形,嵌在用厚板做的底盘上,上面凿出槽,?盘上凿小圆沟,并与槽口相通,以使油流入容器中。这时的榨油方法,是通过炒、蒸的手法,将菜籽裹成饼状,相互紧挨着放入槽内,用紡程压紧后插入长楔,通过击打长楔榨出油脂。油榨有卧槽和立槽两种,卧槽是从上面击楔以榨出芝麻油的,立槽是从側面击楔以榨出芝麻油的。

宋代榨油的工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盛放油饼的卧式大木头,用又长又直的原木加工而成,在树中心凿出一个长三尺、宽六寸米的“油槽”,用于填装油饼。第二部分是“木进”,由呈梯形的很多根直插入榨油机的楔子组成,插入榨油机的一头较为纤细,露在外面与撞楔接触的一头较粗呈成等腰梯形状,用榨杆使劲撞击粗的一头,将整根进桩向里面打入,迫使粗的一头一点点深入榨油机内,起到充分挤压油饼的效果。最后一部分是用来撞击木进的由上面吊下来的长木柱,名叫撞杆,本身质量很大,根据惯性撞击和冲力来撞击木进时,能充分挤压出油饼中含有的油水。

传统榨油工艺由炒干、碾粉、蒸粉、包饼、入榨、出榨和入缸七个部分组成。第一步,先将湿的油菜籽放入灶台大锅之中炒干,炒时要控制好火候的大小,不能炒焦。第二步将炒干的油菜籽投到碾槽中,将炒干的油菜籽碾碎。第三步将油菜籽粉末用木甑放入小锅蒸熟,第四步将麦秆稻草呈放射状编拢后,用铁圈固定做底,将蒸粉后的油茶籽粉包裹起来后,然后人用双脚踩上去压实,再将包裹压实后的油饼通过油槽放入到榨油机的内部。第五步将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装上木楔开榨。榨油的人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杆,撞到油槽中进桩上,油胚饼在撞击挤榨中变成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第六步,油胚饼在榨尽不出油后,即可出榨。最后将榨出的菜油倒入大缸之中密封保存。

用压榨法榨油时,菜子一定要文火慢炒,直至透出香气后,再碾碎受蒸。它有一个窍门,就是炒诸麻、菜子时,“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

这种炒锅斜安灶上,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吻合。出甑之时,动作一定要快,做到“疾倾、疾裹、疾箍”,这样榨出的油会更多。

榨油剩下的渣滓名曰“枯饼”,还可以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只不过“枯饼”的出油率远低于菜籽,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古代的榨油机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