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提升策略研究.docx
文件大小:20.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4.78千字
文档摘要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提升策略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交流表达的主要渠道。然而这种便捷性的背后也潜藏着风险。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愈加猖獗,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对公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产生潜在冲击,不利于网络强国的建设。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旨在提升其网络安全意识、知识及防护能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使命担当的重要表现形式。做好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有助于筑牢高校整体安全、实现安全育人、提升国家安全科学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根据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困境,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的重要意义

当前,信息时代革命潮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发生历史性交汇,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网络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期盼。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筑牢国家网络安全防线

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是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2]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行为影响着国家网络安全状况。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从而减少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有助于保障国家网络安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共同应对全球网络安全挑战,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国际网络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安全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其网络安全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网络生态的稳定。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为维护整个社会网络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人才支撑。3大学生既是网络的“主力军”,也是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的易受害群体。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高校学生了解网络犯罪的危害性和常见手段,提高识别和防范网络犯罪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他们依法文明上网,鼓励他们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阻止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自觉抵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社会凝聚力。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增加;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开始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辨别力,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无法准确辨别是非,从而带来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避免学生被虚假信息误导,保护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够应对常见的网络安全突发事件,提升防范应对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减少对自身和他人的消极影响,安全地使用网络。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网络安全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网络安全监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隐患也在加剧。传统监管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国家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技术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然而,目前一些监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伪装身份,躲避监管机制。预警技术落后,也无法及时识别和拦截存在隐患的网络,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网络安全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网络安全,但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规体系很难做到及时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许多法律条款较为笼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

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不畅。当前国家各部门之间在网络安全平台监管方面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信息共享存在壁垒,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面临诸多障碍,制约了各部门之间协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路径单一

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相对欠缺,缺乏系统性。高校以讲授学生专业知识为主线,仅仅在现有课程中附带一小部分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并没有为此单独设计课程。即便是在思政课堂上,也停留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层面,以书本内容为主,缺乏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管理,导致高校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往往存在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以及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网络安全教育,高校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