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8
授课时间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周星期
周星期
周星期
周星期
班级节次
教学课题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教学目的
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课堂类型
单一型
教学重点
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述
教具准备
无
参考书
《环境监测》梁红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学过程
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运用
90分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6-1概述
生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间接或直接从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吸取营养,当大气、水体和土壤受到污染后,生物在吸取影响的同时,也要吸收并积累一些有害物质,从而使生物遭到污染,人们吃了被污染生物后也会受到危害。因此,生物监测是保护生物生存条件、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项工作,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动物、植物和人体组织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一、生物体受污染的途径
1表面附着
污染物以物理的方式黏附在植物表面的现象称为表面附着。农药或尘埃以物理的方式黏附在作物表面上,附着量与其表面积和表面性质有关,如青菜等叶菜类作物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污染物附着量也多,草莓、杨梅之类的果实表面粗糟,附着量较大,附着的物质随自然流渗入如组织内部,逐渐分散。
2吸收
污染物经生物体各种器官主动或被动吸收进入生物体,它分为
(1)植物吸收
污染物通过植物叶面的气孔吸收,经细胞间隙到达导管,而后运转之其它部位。例如气态氟化物被植物吸收后大部分在叶尖或叶缘积累,并使其坏死。研究证明,可溶性金属也能直接进入植物叶面而转移之其它部位。植物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污染物。
(2)动物吸收
动物吸收污染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其中消化道摄入量最多。大气污染物经呼吸道后,一部分穿过肺泡长期停留在肺部,一部分进入消化道。消化道也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吸收污染物,再被机体吸收。动物皮肤是保护机体的有效屏障,但具有脂溶性有机物如四乙基铅、有机汞、硒化物等,也能通过皮肤吸收。
(3)生物浓缩
动物为了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食用其他动物或植物,这种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锁链式的制约形式称为食物链。环境污染物经过食物链被逐级累积,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富集。污染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生长环境中该物质的比,称为浓缩富集系数。溶解或在悬浮物的有机物农药除被水中悬浮的有机或土壤胶粒吸附外,还可被浮游生物吸收或被藻类吸附,成为一级浓缩,再经甲壳类动物、鱼类等浓缩,最后对食鱼性鸟类产生严重影响。如果水稻后期使用六六六,稻草中残留量高达10ppm,食用这种稻草的奶牛,牛奶中六六六的含量可达0.3-4ppm。人类食用此牛奶后,人体脂肪中就有有机氯农药残留。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各部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了解生物体内各种有害物质的分布对于减少污染物的摄取量是非常有用的。
1.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质,一般规律和残留量顺序是:根>茎>叶>穗>壳>种子。有人用多种有机农药对造米和不同的水果作过分布试验,结果是:造米种有机农药的含量是康皮比白米大得多,水果种有机农药的含量是果皮比果肉大得多。但上述规律不是绝对的,例如萝卜和胡萝卜中,根部含铬量就低于叶部,西维因农药在苹果中的含量是果肉大于果皮。
2.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动物吸收毒物以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分布到全身,最后到达各个组织器官而产生危害,根据毒物性质和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不同,大致有如下规律:
(1)能溶于体液的物质,如锂、钠、钾、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均匀。
(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蓄积肝和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3)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二价阳离子铅、钙、钡、锶等在骨骼含量高。
(4)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在该器官中积累较多,,如碘在甲状腺素中、汞在肾脏中积贮较多。
(5)脂溶性物质与脂肪组织具有亲和性,如有机氯主要蓄积在体内脂肪中。
,
讲
述
法
讲
述
法
授课时间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周星期
周星期
周星期
周星期
班级节次
教学课题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第三节、生物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
第四节、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教学目的
掌握生物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方法
课堂类型
单一型
教学重点
生物样品的制备
教学难点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教学方法
讲述
教具准备
无
参考书
《环境监测》梁红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学过程
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运用
90分
§6-3生物样品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三、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采样的原则
(1)代表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