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八章贝氏体转变zz.ppt
文件大小:34.76 MB
总页数:47 页
更新时间:2025-07-03
总字数:约3.69千字
文档摘要

(一)、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贝氏体等温形成图与P转变相同,B的等温动力学曲线也具有S形,但B等温转变不能进行到底。等温温度愈高,愈接近Bs点,等温转变量愈少。8.3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第31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也呈C形。转变在BS温度以下才能实行,转变速度先增后减。合金碳钢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碳钢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第32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共析碳钢等温转变动力学示意图40CrMnSiMoVA钢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第33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8.1贝氏体的组织和性能(一)、无碳化物贝氏体1、形成温度范围在B转变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2、组织形态是一种单相组织,由大致平行的F板条组成,F板条自A晶界形成,成束地向一侧晶粒内长大,在F板条之间为富碳的A。F板条较宽、间距较大,随转变温度下降,F板条变窄、间距缩小。第2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富碳的A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转变为P、B、M或保持不变。所以说无碳化物贝氏体不能单独存在。3、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惯习面为{111},位向关系为K—S关系;F内有一定数量的位错。第4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上贝氏体1、组成上贝氏体由F和碳化物(主要为Fe3C)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2、形成温度范围在B转变区的较高温度范围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约在350~550℃范围内形成,所以上贝氏体也称高温贝氏体。第5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组织形态上贝氏体是一种两相组织,是由α相和渗碳体组成的,成束的大致平行的α相板条自A晶粒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A晶粒内部长大,渗碳体(有时还有残余A)分布于α相板条之间,整体看呈羽毛状。第6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7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影响组织形态的因素C%: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加,上贝氏体中的α相板条更多、更薄,Cem的形态由粒状、链球状而成为短杆状,Cem数量增多,不但分布于α相之间,而且可能分布于各α相内部。形成温度:随形成温度的降低,α相变薄,渗碳体更小,且更密集。第8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F的惯习面为{111}A,位向关系接近于K—S关系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较高,能形成缠结。第9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下贝氏体1、组成由F和碳化物(为ε-FexC)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2、形成温度范围一般在350℃~Ms之间的低温区。第10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组织形态也是一种两相组织,由α相与碳化物组成。α相的立体形态呈片状(或透镜片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与片状M相似。形核部位大多在A晶界上,也有相当数量位于A晶内,碳化物为Cem或ε-碳化物,碳化物呈细片状或颗粒状,排列成行,约以55°~60°角度与下贝氏体的长轴相交,并且仅分布在F片内部。钢的化学成份、A晶粒度和均匀化程度对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影响较小。第11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2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亚结构下贝氏体亚结构为位错无孪晶,α相中碳的含量是过饱和的,随转变温度降低,过饱和程度增大。第13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粒状贝氏体1、形成温度形成于上贝氏体转变区上限温度范围内。在一定的冷速范围内连续冷却得到的,组织为(F+A)的二相混合物。2、组织特征大块状或针状F基体内分布一些颗粒状小岛,小岛为富碳的A。富碳的A小岛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有三种可能:(1)、部分或全部分解为F和碳化物;(2)、部分转变为M;(3)、全部保留为Ar。第14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5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6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反常贝氏体在过共析钢中可以见到,形成温度在350℃稍上,F夹在两片Cem中间的组织形态。第17页,共4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六)柱状贝氏体一般在高碳碳素钢或高碳中合金钢中